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大都市多元开放空间对宜居生活的保障——德国法兰克福“莱茵-美茵”国际设计工作营选题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7-04 11:41
【摘要】:德国达姆斯达特大学国际设计工作营以"法兰克福莱茵一美茵大都市区多元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选定了"大都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绿线与蓝线"、"大都市航空港门户区开放空间"、"高校用地的功能转型"、"战后军营区改造"、"多层高密度街区的更新"等5个规划设计题目。选题体现了在经济复苏背景下法兰克福大都市区面临的更新和发展需求。多元开放空间系统是对大都市宜居生活品质的保障,它不只是概念,而且还需要体现在各种尺度上。选题以"开放空间"为主线,突出大都市"宜居"的生活品质目标,并突出了开放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对未来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bstract]:With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uralistic Open Space in Frankfurt Rhine-Meiyin Metropolitan area",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Camp of Darmstadt University in Germany has selected five planning and design topics, such as "Green Line and Blue Line of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system", "Open Space of Metropolitan Airport Gate area",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Land", "Re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Camp District after World War" and "Renewal of Multi-storey High density Block", etc. five planning and design topics, such as "Green Line and Blue Line of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system",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Land" and "Renewal of Multi-storey High density Block", have been selected respectively. The topic reflects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Frankfurt Metropolita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recovery. Pluralistic open space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of livable quality of life in metropolitan areas. It is not only a concept, but also needs to be reflected in various scales. The selected topic takes "open space" as the main line, highlights the goal of "livable" quality of life in metropolis, and highligh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open space, which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KY-2011-B03)部分成果
【分类号】:TU9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许瑞生;营造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品质——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绪论[J];城市规划;1998年06期

2 王 敏,林 杰,杨志威;由开放空间的公众选择解读香港房地产的环境经营理念[J];规划师;2002年03期

3 张鹏举,孟晓军;开放、共享、交流——对新时期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体认[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年06期

5 林墨飞;复合型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的构建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7期

6 邓小军;常丽莎;姚安海;;浅议日本小学开放式教学空间的设计思想[J];华中建筑;2008年10期

7 杨杰;教育空间的营造——川北医学院教学楼设计创作[J];四川建筑;2001年02期

8 黄辉;学校建筑设计漫谈[J];福建建筑;2005年04期

9 ;ITALPROMO&LIBARDI协会总部,罗马,意大利[J];世界建筑;2005年10期

10 张建国;杨木;李骁晔;;论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功能意义[J];山西建筑;200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泓;;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借鉴思考——以美国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策略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2 蒋羿;;浅谈城市发展中的边缘化开放空间[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3 邵经智;李凯;;大型商业建筑室内开放空间的营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4 王晓琪;;开放空间的著作权归属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宋立新;;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策略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梁慧颖;;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的优先保护——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承照;方家;;美国城市自然保护与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彬;;营造商业街区的人性空间[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韶霞;彭蓉;刘广林;;洛阳市周王城广场改建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王发曾;;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开放空间规划[N];抚顺日报;2008年

2 梁懿娴;中德民间组织“开放空间”促和谐社会[N];国际商报;2007年

3 CCE评测室;卡巴斯基“开放空间”评测体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袁磊;全球化时代深圳开放空间在哪[N];深圳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悦;旅游服务业开放空间广阔[N];国际商报;2000年

6 李刚;开放空间 卡巴斯基推出企业级新品[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7 通讯员 董盈盈邋记者 刘們;对开放空间进行避难评价[N];上海科技报;2008年

8 卡巴斯基;卡巴斯基:保障开放空间的安全[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华中炜 《经济参考报》记者 赵江山;《保险法》过渡性修改 预留未来开放空间[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10 刘光强;卡巴斯基:网络安全需从整体考虑[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董禹;凯文·林奇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徐小东;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汪霞;城市理水[D];天津大学;2006年

6 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桢栋;“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李龙;广义电磁谐振与EBG电磁局域谐振研究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墨飞;开放空间的同构思维[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鑫;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及优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南;住区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韩蕊;新农村绿化开放空间原则及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郝凌子;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刘阳;北京金融街开放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刘传耀;大连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桑玮;大型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潘萌萌;城市环境开放空间“林荫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欧阳秋实;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初探[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09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09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