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天姥山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23:35
【摘要】:风景名胜区自形成发展至今,是重要的自然、文化结合体。正确地对其历史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利于挖掘文化底蕴与可持续地展开保护利用。本文以天姥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尝试以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的视角去深入各个时期,研究地方志书、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论文专著,梳理探寻其变迁的自然基础与影响因素,研究其演变过程与发展脉络。为该风景名胜区的相关研究提供补充,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参考。天姥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第一部分梳理天姥山风景名胜区独有的自然基础,包括地质、水文、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情况。其主要受早白垩世地质运动以及卷转虫海侵影响,构成了其独特的丹霞地貌,丰富的木化石储量,适于建窟造像的凝灰岩岩质。澄潭江、新昌江为古剡溪源头,是境内重要水系。第二部分,探索分析其在变迁过程中所受主要影响因素;其自史前时期发展至今,各时期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尤以“晋室南渡”及各时期宗教政策为最,另受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唐诗文化、儒学文化、宗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影响。结合前文成果,在第三部分中将其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开山、全盛、衰败、复兴初期和复兴六个过程,横向研究各时期历史背景,梳理区域内文化景观资源情况与特征,具体结论如下:史前至东汉时期为文化景观萌芽期,受海侵等自然作用影响,天姥山所处山地为世人眼中的“神山海迹”,多为先民居住活动地或仙玄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天姥山重要的开山期,受“晋室南渡”“沙门不敬王者之争”等影响,大量高僧名士携带先进科技与文化在剡东合流。纷纷开辟山林,出现较多寺院与石窟造像分布在今新昌江流域。为当时“避乱寻仙之地”“佛教中国化中心”“山水诗发祥地”之一。隋唐五代时期受社会经济与风气影响,唐人通过剡溪追寻“六朝遗风”至天姥山地区,写下大量山水诗篇,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天姥山水享誉全国,成为浙江山水的代名词。但新增实体文化景观不多,地区文化景观呈盛极而衰的趋势。宋元时期延续此前颓势,呈衰败之势。失去此前的“外部建设力量”,后受科举完善与朝廷重文的影响,一部分士族力量崛起兴建书院,儒学兴盛,出现私家花园,开始注重地方水利建设。从依靠外部注入转向凭借地方力量发展。明清时期为复兴初期,在继承此前存留不多的文化景观基础上,地方宗族势力崛起,新增大量以村落、宗祠、水利设施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多依附水脉深入山林,分布在石城山、十九峰、南山三片区域。民国至今为复兴期,地方加强了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出现沃洲湖等,改变了周边山水格局。在修缮存留文化景观的同时,以大佛寺、十九峰、沃洲湖三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设立至天姥山风景名胜区建立为重要节点,天姥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合理地增建满足现代科研游览需求的文化景观。后总结前文成果,展望本文研究不足有待深入的部分。期望本文能为天姥山风景名胜区今后的发展起到借鉴和依据作用。
【图文】:

空间分布,胜迹,新昌县,名山


天姥山是新昌境内一区域文化象征,,范围更广。现风景名胜区范围划定是根据现有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图1.1)和区域风景资源的发展构想,生态系统与景观特征的完整性,加上管理利用等多种因素而划定为三个片区,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本文研究的是自史前至今各时期相关文化景观历史变迁,其分布范围是本文研究范围划定主要依据。根据各时期文化景观资源分布情况,多集中于今新昌江?

总体规划图,风景名胜区


审批时间 批次 风景名胜区名称 级别1985 年 8 月 第一批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 省级1991 年 5 月 第二批 十九峰风景名胜区 省级1996 年 4 月 第四批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 省级2009 年 12 月 第七批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表 1.3 风景名胜区成立情况Table 1.3 The situ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cenic are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琳;邢益;俞益武;;遗产廊道视角下的唐诗之路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5年09期

2 陈西泠;;关于《唐诗之路》的创作[J];文化交流;2015年06期

3 张鑫;李美;张金勇;;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历史沿革研究——基于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调研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4 俞志慧;吴宗辉;;调腔早期传播时地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12期

5 ;新昌调腔:中国戏曲活化石[J];浙江档案;2014年06期

6 黄琴诗;陈楚文;汪张杰;张倩如;;大若岩陶公洞风景名胜历史变迁研究[J];山西建筑;2014年12期

7 周能俊;;唐代洞天福地的地理分布[J];中国道教;2013年06期

8 周智敏;陈全苗;;一座天姥山 半部《全唐诗》[J];百姓生活;2013年06期

9 叶志良;;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4期

10 海诺;;“唐诗之路”在江南[J];报刊荟萃;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益莉;;调腔曲牌源流考[A];中国演员(2015年第2期总第44期)[C];2015年

2 竺国强;;新昌山区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竺国强;董传万;高善坤;俞仲辉;;浙江新昌岩石地貌类型及特征探讨[A];全国第17届旅游地学年会暨河南修武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宗白华;;《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

2 温金玉;;新昌大佛寺:六家演教地 弥勒古道场[N];中国民族报;2012年

3 方立天;;新昌大佛寺的定位及其佛教文化发展方向[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与保护[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张良;;儒岙:农民的诗意栖居[N];绍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洪泉;杭州西湖传统风景建筑历史与风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文杰;南雁荡山风景名胜历史变迁调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2 卢青青;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智伟静;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探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4 张健;东晋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5 许益盛;浙江省山岳类风景名胜区建筑营造与风景环境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卓辉;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小燕;隐逸的诗性[D];郑州大学;2007年

8 吴晓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同济大学;2006年

9 吴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研究(1949-2004)[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6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