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性别差异视角下武汉东湖绿道游憩行为及空间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2:38
【摘要】:本研究选定武汉东湖绿道中的两性游憩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法、交叉学科法、行为观察法、动线观察法、行为注记法等方法,对两性游憩者的动态空间分布、静态空间分布、游憩行为和游憩心理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运用SD法(语境差异法)、因子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两性游憩者游憩心理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性别差异视角下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结果如下:①两性游憩者在武汉东湖绿道中的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同一类型两性游憩者,面对相同的游憩环境选择游憩空间的偏爱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游憩路线的选择上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游憩轨迹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最后,两者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迥然不同;②两性游憩者在武汉东湖绿道中的游憩行为和静态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女性游憩者在空间中表现出聚集性,男性游憩者在空间中表现出分散性。此外,男性游憩者在户外游憩活动中,常常对于游憩活动的内容和游憩时间的安排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女性游憩者在游憩空间的休憩停留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总的来讲,男性游憩者是以游憩活动为主要目的选择游憩空间,而女性游憩者则是以户外环境的适宜度为主要目的选择游憩空间;③ 两性游憩者在武汉东湖绿道中的游憩心理,主要表现在游憩行为方式上,男性游憩者更青睐于观景和休息,而女性游憩者更青睐于野餐和亲子活动;在对内交通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在对外交通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在入口管理和形象、水景观赏性及路面铺装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两性游憩者对于此三项的满意度均不高;在绿道空间吸引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在安全感、噪音状况和卫生状况这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视野、空间感和地形起伏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两性游憩者在整体色彩、植物层次和植被数量上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服务设施健全度、休息设施舒适度、休息设施数量和厕所数量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性;④针对性别差异提出“合而不同、分却不离”的游憩空间设计基本要求。在充分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注重考虑女性游憩者情绪行为方面的体验,在政策上鼓励女性游憩者参与绿道空间规划设计。进而,在绿道游憩空间组织设计中,提出加强游憩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完善游憩空间的性别整合。在绿道游憩空间的优化设计中,提出加强游憩空间的安全感、营造游憩空间的亲和力和改善游憩空间的相关设施。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5.2
【图文】:

来源,作者,游憩活动


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6]。绝大多数居住在城市的人群就更加期希望可以在闲逡逑暇的时光里进行外出游憩活动,如今假日休闲娱乐己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逡逑市民的游憩需要也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图1-1)。客观地说,为了满足广大居民不同逡逑的游憩需求,在城市建设优雅的游憩场所环境且合理配置其功能已是形势之所需。游憩逡逑作为一种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游憩者的思想,反映了参与游憩活动市民的一种积逡逑极乐观的态度,使其在游历的过程中得以放松和收获其它方面的生活感受。游憩空间与逡逑场所是游憩活动、行为的容纳场地,当城市提供的活动空间同游憩行为方式与活动类型逡逑性质相契合时,游憩者所获得的活动感受才会趋于满意[7]。反过来,城市建设者仍停留逡逑在对作品几何视觉观赏和艺术审美的外在追求上,而忽略使用者更加注重空间品质和舒逡逑适程度的需求,从而违背城市建设服务于民的初衷。经过深入地分析及大量调查研究来逡逑评估城市居民的心理状况

绿道,武汉市,来源,武汉东湖


这样的诗句来夸赞东湖。武汉东湖绿道一期于2015年12月23日正式开工,经过长达逡逑一年的工期,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向广大市民朋友开放。目前它是国内首条5A级逡逑城区旅游景区绿道(图1-3),武汉东湖绿道全长28700米、宽6米。逡逑1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鹏;;浅析构筑武汉东湖湖岸生态文化景观的方法与对策[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陈丽芳;唐纪宁;;武汉东湖的人文史迹[J];档案记忆;2018年02期

3 常恒毅;;武汉东湖樱花园[J];对外经贸实务;2017年04期

4 张洪石;黄红;钟蕾;陈振宇;;打造创新引擎 引领创新发展 武汉东湖、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启示[J];广西经济;2017年01期

5 左乾乾;;武汉东湖绿道规划探究[J];现代园艺;2017年08期

6 程超;王璇;;世界级滨湖绿道:诗意栖居地——武汉东湖绿道[J];城乡建设;2017年14期

7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欢迎您[J];中国高新区;2014年11期

8 周飞;;创新格局下的金融“风暴”——武汉东湖高新区鼎力打造“资本特区”[J];中国高新区;2014年07期

9 ;武汉东湖学院学生设计作品[J];美与时代(中);2014年10期

10 郭良坤;;江城子·鄂苏甘鲁湘诗友游武汉东湖[J];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晓明;袁声莉;戴化勇;杨申燕;;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启示——兼论武汉东湖高新区商贸业发展路径选择[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洪亮平;周晓;;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路径选择——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苏祖勤;高秉雄;;创新管理制度,打造中国光谷——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治与行政管理改革的建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莹;;基于创新双螺旋理论的产学研结合研究——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发开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燕萍;郭玮;彭峰;;基于灰色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需求预测——以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吉琴;;武汉东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考[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沈乐;赵丽元;;区域协同背景下的高校与城区互动策略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片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7年

8 陈玮;肖志中;傅倩;;开放与多元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9 邢阳平;杨洪;倪乐意;;武汉东湖夏季水-气界面CO2、CH4通量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邹游;赵倩;张宇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光谷发展路径初探——基于2016硅谷指数的对比[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丁继国;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N];光明日报;2018年

2 记者 邹明强 通讯员 胡文辉;武汉东湖绿道劳模岛落成开放[N];工人日报;2018年

3 记者 甘丽华;武汉东湖不会“填湖开发”[N];中国青年报;2010年

4 记者 雷闯;拥抱自贸区 迈上开放新高地[N];湖北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余向东 何红卫;八组组长周宝生的“精准扶贫战略”[N];农民日报;2017年

6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张珊妮;武汉东湖高新区推出“开放十条”[N];湖北日报;2017年

7 ;武汉东湖高新区“开放十条”主要内容[N];湖北日报;2017年

8 全媒体记者 戴静;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营造安全稳定环境[N];鄂州日报;2017年

9 记者 费力 海冰 通讯员 张丽;民办高校如何培养德才兼备人才[N];湖北日报;2017年

10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局;武汉东湖高新区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庆;科技创新政策的转移、转移网络和竞争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肖相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蹇俊;性别差异视角下武汉东湖绿道游憩行为及空间分布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2 陈雁玲;武汉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车辂平;武汉东湖高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杨永欣;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土地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霞;武汉东湖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杨洪;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彭谧;武汉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财务生态系统环境综合评价[D];武汉工程大学;2017年

8 戈小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许伟;武汉东湖高新区城市规划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商焱明;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9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19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