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胞外聚合物对混凝工艺的影响与调控研究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91.2
【部分图文】:
图1-1蓝藻EPS的构造模型图??养液进行15min,?2500g的离心处理以提取包括余物中加入〇.〇5%NaCl到原体积再进行15min,的藻类样品在NaCl溶液进行30min的重悬,于5000g离心处理得到TB-EPS。这种采用微碱结缩、醇沉、透析、冷冻干燥的提取方法,实现较高的蓝藻S-EPS、LB-EPS和TB-EPS。但在,故提取温度的确定还待考宄。??现,物理提取法具有不添加化学试剂、EPS的由于蓝藻细胞壁可抵抗0.7?MPa的压力[251,采用安全有效。由于EPS与细胞结合非常紧密,一提取法。然而化学提取法中所用的化学药剂易安全I26]。高跃跃问等人先后采用化学法对比物理
1.2.4.1蓝藻EPS对水环境的污染??蓝藻EPS伴随着蓝藻细胞的生长繁殖,不断形成、分泌并释放于周围水体中,其产??生和传递过程需要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如图1-1所示,蓝藻产生??的EPS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TB-EPS、LB-EPS和S-EPS。TB-EPS位于内层,与细胞表??面结合紧密,稳定的附着于细胞壁外,具有一定的外形;LB-EPS位于TB-EPS外层,具??有比较松散的结构,是可向周围环境扩展、无明显边缘的粘液层;S-EPS分布于最外层,??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分子尺度多为胶体状或溶解性分子,极易分散于水相[3M3]。S-EPS以??疏水性有机物为主,包含大量的羧基、羟基、氨基等官能团,其大量释放大大增加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M-35]。LB-EPS和TB-EPS虽然附着于细胞表面,然而其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下仍会剥离脱落下来,释放到水中,进一步加剧水体的污染程度。此外,蓝藻??EPS中的蛋白与腐殖酸等含碳、含氮有机组分是加重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量(45mg/L)、过量剂量(60mg/L)。同样配制含藻水浊度为80.7NTU,叶绿素a含量为??198.43pg/L,CODMn含量为9.79mg/L,不同EPS包裹状态蓝藻混凝沉淀实验处理效果如??图2-2所示。??从图2-2中可见,原水在混凝剂45mg/L下,浊度、叶绿素a和CODMn去除效率分别??为74.35%,?81.48%和68.54%,去除效率最高,且达到稳定。对比EPS分离去除后藻细胞??样和原水在相同剂量混凝剂下的混凝沉淀效果,发现S-EPS分离去除后藻细胞的混凝效??果略有提升,LB-EPS和TB-EPS分离去除后藻细胞的混凝去除率有较大提升。从图2-2a??可见,在原水的最佳混凝剂用量(45mg/L)的条件下,除S-EPS后藻样的去除率从EPS??分离前原水的82.24%提高到84.丨3%,除LB-EPS后的藻样提高到90.25%,除TB-EPS??后的藻样提高到92.46%。图2-2b和图2-2c也表现出EPS的分离去除,可以明显提高含??藻水的混凝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本强;张继英;娄亚敏;梅海霞;王艳璐;;不同环境因子对爪哇伪枝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2 陈雯婧;丛海兵;徐亚军;王巍;蒋新跃;刘玉娇;;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DOC变化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3 孙秀秀;丛海兵;高郑娟;崔朝杰;曹倩倩;;混合胁迫条件下蓝藻运动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4 任欣欣;姜昊;冷欣;安树青;;蓝藻胞外多糖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工业应用[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5 阮晓东;刘俊新;;活性污泥TB-EPS的絮凝特性研究:絮体的成长、破碎与再凝聚[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6 陈长平;徐华林;梁君荣;高亚辉;;镉离子对红树林底栖硅藻新月筒柱藻胞外多糖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严杰能;许燕滨;徐达;莫文滔;黄俏莹;;除铬优势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过程优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8 罗锦洪;付青;郑丙辉;赵兴茹;刘琰;黄民生;;水华期水体中DOM组成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9 任芝军;马桂林;刘桂芳;马军;;高锰酸盐—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除藻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1年06期
10 高跃跃;张承中;葛洁;;脱硫菌胞外聚合物提取及分泌量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璐;利用低频低功率超声波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6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