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星云湖流域聚落空间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1:30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模式广泛地拓展到农村,“建房热”在农村掀起热潮,使得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不减反增”的矛盾加剧,而星云湖水质污染、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随之备受关注,使得乡村聚落研究越来越迫切;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星云湖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分析星云湖流域聚落的空间结构、空间类型、空间关联、景观组成元素,是乡村聚落研究的热点。提取不同对象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规律,发现、解释和预测空间现象是GIS空间关联规则挖掘价值的体现。本文以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区,以乡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三个尺度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指数分析功能,利用分形模型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网络结构分形模型方法,从乡村聚落的规模分布、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性以及形状结构特征来描述研究区乡村聚落的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和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星云湖流域乡村聚落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聚落空间规模来看,星云湖流域聚落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聚落规模形态,集镇的聚落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公共管理及服务职能,在中心村的聚落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口和配套公共设施,而在自然村的聚落规模较小数量多,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聚落空间相关性特征来看,乡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三个尺度下,中心村的聚落空间关联维数较小,说明中心村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较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同时,中心村是乡镇和自然村联系的中介,具有重要的行政职能,中心村在空间结构方面的自组织演化具有优化趋势;从聚落空间集聚性特征来看,星云湖流域乡村聚落随集镇的空间分布呈离散态势,随中心村的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表明中心村级聚落对低级聚落的吸引力比乡镇尺度下的强;从聚落景观形状结构特征来看,乡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三个尺度下的聚落整体的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小。(2)通过对星云湖流域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星云湖流域范围内的地貌形态要素较为复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和湖泊的影响比较明显,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的湖盆区或者沿河地带,地形宽阔平坦;在星云湖周围低洼的沿湖地区上,集镇和中心村大多分布于此,该地区主要集中大量的优质土地,以便人类的开发及利用;在山区和半山区,聚落只能尊重当地的地貌形态要素,依山就势顺应自然分布,中心村和自然村大多沿着支流,也有少数的自然村远离河流分布,而聚落多以独户或者散户集聚而成,聚落朝向各异,错落不齐,规模小密度大,可利用的土地较少。(3)通过对星云湖流域乡村聚落与人文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星云湖流域的乡村聚落在农用地、道路和人口经济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心辐射作用。集镇大多分布在距离水田和旱地较近、距离林地较远的地区,而中心村和自然村的分布在距离农用地距离适中的范围内;集镇大多分布在县城公路发达的地区,区域内的道路网络密度高,连通性高,但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尺度下的乡村聚落的县道分布较少,乡村道路比较发达;区位的优势吸引乡村聚落的集聚,人口密度增大,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星云湖周围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导致集镇及周围中心村和自然村的规模扩大,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乡村大量生活、生产活动依赖于湖泊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可建设用地越来越少,严重威胁着湖区的生态安全,造成湖泊水污染严重。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2.29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概况,研究方法,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1 研究区概括.1.1 流域基本概况星云湖位于江川县境内,北与晋宁、澄江两县相邻,东邻玉溪市华宁县,玉溪市通海县,西接玉溪市红塔区;流域面积为 378km2,流域范围包括江的大街街道、前卫镇和江城镇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区,路居镇、九溪镇、雄和安化乡的部分地区,涉及 7 个乡镇(如图 2-1)。

分布图,分布图,乡村聚落,聚落


士论文,在此基础上,根据江川县的投影坐标,将乡村聚落分布斯-克吕格投影下的 3°带西安 80 坐标 34N。像和实地结合共获取 309 个乡村聚落点,根据星云湖流域民点文献资料,通过影像和聚落斑块面积的筛选校正和统聚落点为研究对象,乡镇、中心村和自然村的聚落空间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林;谢炳庚;李晓青;邓楚雄;;长株潭地区聚落空间演化及其与耕地的空间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5年06期

2 庄至凤;姜广辉;何新;曲衍波;张翠玉;;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9期

3 李红波;张小林;吴启焰;王亚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4期

4 李骞国;石培基;刘春芳;魏伟;吴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1期

5 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曾山山;肖路遥;;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4年10期

6 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曾山山;李莉;钟婷;;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7 田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为何“不减反增”?[J];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01期

8 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不同尺度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年01期

9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10 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霞;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2 王妍;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4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84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