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空间结构的安徽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21:02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式”城市的典型样本,是我国悠久城市文明的见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日益流失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二者的良性循环,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文中以安徽寿县历史文化文化名城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运用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采取归纳与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并结合历史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现状分析,对寿县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对古城空间发展沿革、城市空间格局、历史要素及城市社会文化特征的研究出发,理清古城的发展逻辑,从中提取五点名城特色,系统梳理寿县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从微观上以标识空间、骨架空间、基底空间的分类方式对城市空间构成体系进行梳理,将之共同作为下文研究的基础;其次结合对建国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当前保护现状的研究分析,总结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当前名城保护的困境之核在于名城保护游离于城市发展的轨道之外;再次在探讨古城保护的层面时参照主流的分类方式将寿县定位为古城格局比较完整的复合职能型小型历史文化名城,并结合名城保护的案例调研,提出了“调整城市布局,保持旧城活力,新老城区有机统一”的原则,确定了寿县古城的保护层次及内容,并依据保护内容的空间形态提出“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方法;最终为寻求古城发展的突围路径,针对城市发展条件进行态势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及现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分析,提出寿县古城空间布局结构的设想,同时探究名城旅游与城市发展的结合,以古代城市文化及楚文化作为寿县旅游资源的核心内涵,提出了“楚国故都,山水名城”的旅游主题。总而论之本研究通过对寿县的空间特征及发展逻辑的梳理,结合现状问题调研,研究保护与发展融合的寿县名城突围之路,同时以期为同类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14
【部分图文】:

寿县,文史资料,书社,黄山


地调研测绘、拍照、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寿县古城进行调研,通过与城市手资料,建立对古城的客观印象,发掘当前名城保护中存在的(c)《寿州志》(清·光绪)(c)《寿州志》(清·光绪)图 1.1 部分寿县文史资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d)《寿县志》(黄山书社)

寿县,县域


寿县”春邑,寿州,民国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493 年)蔡避楚求吴四次为地方国家都城,十次为郡,向来均为:“州境内有寿春、安丰、下蔡三邑...州所之,周六百余里,分为三乡,乡分十二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古的诸多历史遗存。隶属关系楚都属九江郡,为郡治图 2.1 寿县县域图图片来源:引自《寿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示意图,寿春,示意图,治所


(公元前 241 年)楚为秦所灭,寿县属九江郡,为郡治所在地。及至(公元前 203 年),寿春属淮南国,淮南王英布以六(今六安市)为汉,身死国灭,另立刘长为淮南王,都于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安叛乱身死,削藩除国,地属九江郡,仍为郡治所在地。一时期是城市发展形成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寿县数度作都城,该时期今仍可见的城市遗址主要是楚都寿春城遗址,光绪《寿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向西,尽于大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经过近年来的考古勘探,这一记述大部属位于今古城之东南,遗址以下关为西界 向南经马家圩和前、后边至一线 城南界由双埂楼南 向东经十三里孤堆北、葛家小圩、顾家寨一南北向长约 4000 米,东西向长约 3000 米,与同为楚都的江陵郢城制相近,城内由纵横交错的水道将之划分为 9 个区域,亦有陆路与之格中央应为宫城所在,人口规模在 20 万左右,是当时江淮区域的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旧城为样本[J];科学经济社会;2014年02期

2 李新建;;从交通期望线论我国历史城市保护中的新区发展空间结构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4期

3 陈肖静;;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界定——以扬州为例[J];中国名城;2013年06期

4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与具体路径[J];理论参考;2013年05期

5 杨新海;林林;彭锐;;基于“城市遗产”视角建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与发展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年01期

6 孙燕;;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和规范——从“适用于考古发掘”到“遗产地诠释与展示”[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7 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赵丽丽;南剑飞;;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9 ;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22期

10 黄磊;福州的城市特色分析认识及保护建议[J];福建建筑;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裴胜兴;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谢少亮;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余慧;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任娟;基于环境容量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术平;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伟;旅游开发对丽江古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4年

2 刘亚美;乡土建筑保护理论的梳理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幸;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张德利;城市特色与营造[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靖敏;基于社会网络保护与延续的历史街区综合评价体系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郑强羽;咸阳古城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借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7 阳欢;武冈古城人文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书勤;建筑学视野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及保护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隋启明;广府历史文化村落典型建筑保护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予康;“新旧分离”模式在乾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6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86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