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分区的杜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6.5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研案例解析2.4.1 调研目的、对象与方式2.4.1.1 调研目的通过前述章节相关论述,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概念以及分区等方面为杜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规划设计与研究做了理论铺垫,从第本节起,采用对国内典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调研分析,探究各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于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方式,以及游憩功能以及科研教育功能的建设情况,以为从功能分区角度对杜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实践支撑。2.4.1.2 调研对象笔者通过对现有三批共 36 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对其区域位置以及遗址类型做出汇总(如图 2.1、表 2.2~表 2.4)。
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址。2005 年 9 月开始,考古队员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古发掘,至 2006 年 1 月勘探结束,并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2008 年 12 月,对含元殿南部水渠道及相关桥梁遗址进行了考古定点;对大明宫南宫墙、丹凤门遗址、建福门遗址、望仙门遗址、兴安门遗址进行发掘;对兴安门、建福门、望仙门遗址进行考古定点[36]。2.4.2.3 分区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大华路西侧,北至宣武门,南到丹凤门。总面积约为 3.84 平方公里(图 2.2)。由于位于城市中心地段二环内,作为一个完全被现代城市包围的城市,其不仅承担着对大明宫遗址保护与传承的作用,还肩负着城市绿地与公园的使命。这样的空间不仅起到净化城市生态的作用,更要活化区域的生活。参考《大明宫地区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及相关文件,结合遗址公园现状,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分为功能服务区、遗址本体展示区和休闲游憩区三大部分(如图 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规划——以唐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2期
2 杨昌鸣;李旋;李湘桔;;直接展现与间接再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展示模式的比较[J];中国园林;2013年05期
3 史建兴;谢利民;;国内外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J];史前研究;2010年00期
4 夏晓伟;;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两个定位[J];东南文化;2011年01期
5 单霁翔;;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01期
6 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7 张忠培;;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8 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09期
9 郑育林;;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4期
10 薛静;;保护古城遗址,建设生态人文合一的园林景观——临汾古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理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创新思考[D];东南大学;2016年
2 牛宇轩;遗址公园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勇;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4 张艳侠;城市大遗址建设控制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王雪朦;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林琴;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太亮;城市经营视角下的西安市遗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何光磊;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车通;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宫殿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胡畔;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6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8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