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景观设计研究 ——以嘉兴中洲中央花园项目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5 12:01
  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从中央层面正式把“海绵城市”确认为未来的发展导向。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对建筑物、绿地和道路、水系等的科学规划,形成能够吸纳、蓄渗、缓释雨水的生态系统,掌握雨水径流,从而使城市实现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因此,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尤其关键。海绵城市理念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将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本课题以居住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海绵城市和居住景观设计原理开始,阐明了应该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性、重视对居住景观设计要素的理解、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从更宏观更生态的概念去考虑,通过对国内嘉兴中洲住宅项目的居住景观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和原则,能够通过研究总结出适合华东地区的低成本海绵城市设计手法,使居住景观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生态高度。研究内容包括将海绵城市技术和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总平面、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这样就能在做到处理雨水的同时,还能拥有高质量的景观效果。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分析法...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景观设计研究 ——以嘉兴中洲中央花园项目为例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示意图,海绵,雨水系统,城市建设


15图 2-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资料来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版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从源头对城市进行水文循环进行人为治理,才能够最大化发挥效用,实现构建海绵城市的和低影响开发的目的,才能更好的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停车场,居住区,雨水,透水混凝土


渗——居住区渗透雨水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主要是改变居住小区的路面和地面铺装材料,还有改造居住区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真正从源头上就可以将雨水留住,而且让其真正渗透下去,比如居住区停车场、道路等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见图 3-1 和 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 金丽莉,张腾飞.  现代园艺. 2016(22)
[2]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 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李晓策.  规划师. 2016(08)
[3]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研究[J]. 戴慎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1)
[4]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  中国软科学. 2016(01)
[5]街区尺度下的低冲击城市绿地优化设计方法[J]. 王晓,陈天,臧鑫宇.  天津建设科技. 2015(05)
[6]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 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  南方建筑. 2015(04)
[7]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仇保兴.  中国勘察设计. 2015(07)
[8]“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 胡灿伟.  生态经济. 2015(07)
[9]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杨阳,林广思.  南方建筑. 2015(03)
[10]“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城市规划. 2015(06)

硕士论文
[1]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管理研究[D]. 韩雨停.深圳大学 2017
[2]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 魏海琪.北方工业大学 2017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色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 刘文晓.西南交通大学 2017
[4]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 黄希玲.西南科技大学 2017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透水砖及铺装设计[D]. 韩暖.西南交通大学 2017
[6]基于GIS分析的海绵城市建成区街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李阳.西南交通大学 2017
[7]“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 蒋伟.安徽大学 2017
[8]海绵城市理论下陆生草本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配置研究[D]. 程骅.南京理工大学 2017
[9]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设计[D]. 王少冰.南昌工程学院 2017



本文编号:3457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57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