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07:21
从分析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需求入手,阐述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的内涵,并构建了涵盖性能提升、功能改造和环境改造的宜居改造技术体系。其中,性能提升包括安全性、耐久性、节能性的提升;功能改造包括户型空间改造、适老化改造、增设电梯、增建停车设施、公共设施改造等;环境改造包括:室内环境、室外环境改造。为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出了系统化的技术体系框架,为老旧小区的宜居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建筑节能. 2020,48(10)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技术体系框架
安全性改造是针对既有结构承载力不足、消防设施破损或缺失、电气线路和燃气等管道老化、安防设施不足等安全隐患,对既有居住建筑的结构安全(基础加固、结构构件加固、结构抗震加固)、消防安全(消防站点、消防通道、火灾报警系统、消火栓箱、疏散标识)、燃气电气安全(电气线路、燃气管道、燃气泄漏报警)和安防设施(社区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社区电子巡更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机对讲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达到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建筑安全性等目的。在改造前,一般需要对现状进行检测、评估,从而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改造,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改造内容上,分为结构安全改造、消防安全改造、燃气电气管线安全改造和安防设施改造。安全性改造子体系见图2。4.1.2 耐久性改造
耐久性改造是针对既有建筑受自然环境或人为影响导致材料性能劣化、部分区域出现损伤等问题,对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混凝土冻融损伤、碱骨料反应损伤、混凝土裂缝)、砌体结构(砌体材料劣化、灰缝钢筋锈蚀、砌体裂缝)、外墙外保温(局部损坏、单元墙体损坏)和房屋防渗漏(屋面、厨卫、外墙、地下室)等进行的修复性改造,达到降低材料劣化程度、提升既有建筑寿命等目的。既有居住建筑特别是老旧小区的住宅采用钢结构的很少,针对结构耐久性提升暂不考虑钢结构。耐久性改造前,需要对现状进行评估,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造方案。从改造内容上,分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改造、砌体结构耐久性改造、外墙外保温耐久性改造和房屋防渗漏耐久性改造。耐久性改造子体系见图3。4.1.3 节能性改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现状与发展[J]. 田灵江. 住宅科技. 2018(04)
本文编号:3541904
【文章来源】:建筑节能. 2020,48(10)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技术体系框架
安全性改造是针对既有结构承载力不足、消防设施破损或缺失、电气线路和燃气等管道老化、安防设施不足等安全隐患,对既有居住建筑的结构安全(基础加固、结构构件加固、结构抗震加固)、消防安全(消防站点、消防通道、火灾报警系统、消火栓箱、疏散标识)、燃气电气安全(电气线路、燃气管道、燃气泄漏报警)和安防设施(社区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社区电子巡更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机对讲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达到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建筑安全性等目的。在改造前,一般需要对现状进行检测、评估,从而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改造,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改造内容上,分为结构安全改造、消防安全改造、燃气电气管线安全改造和安防设施改造。安全性改造子体系见图2。4.1.2 耐久性改造
耐久性改造是针对既有建筑受自然环境或人为影响导致材料性能劣化、部分区域出现损伤等问题,对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混凝土冻融损伤、碱骨料反应损伤、混凝土裂缝)、砌体结构(砌体材料劣化、灰缝钢筋锈蚀、砌体裂缝)、外墙外保温(局部损坏、单元墙体损坏)和房屋防渗漏(屋面、厨卫、外墙、地下室)等进行的修复性改造,达到降低材料劣化程度、提升既有建筑寿命等目的。既有居住建筑特别是老旧小区的住宅采用钢结构的很少,针对结构耐久性提升暂不考虑钢结构。耐久性改造前,需要对现状进行评估,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造方案。从改造内容上,分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改造、砌体结构耐久性改造、外墙外保温耐久性改造和房屋防渗漏耐久性改造。耐久性改造子体系见图3。4.1.3 节能性改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现状与发展[J]. 田灵江. 住宅科技. 2018(04)
本文编号:3541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54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