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震结构信息与属性信息表征陆相湖盆沉积体系
本文选题:结构信息 切入点:地震属性 出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1期
【摘要】:以测井标定为基础的地震相划分方法采用小时窗的地震单一属性、多属性、属性融合及波形分类等划分沉积微相,缺乏对沉积微相宏观约束的背景分析,容易引起微相划分的"窜相",最终得到的属性平面分布往往突显了某类沉积体而弱化了其他沉积体,从而影响沉积体系研究结果的整体性。为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地震结构信息与属性信息表征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的方法,其中层位—储层两步标定、时窗尺寸选择、两段色标显示及依据隶属关系进行旋回匹配融合等4个方面是该方法的关键点,满足了面状沉积体对地震结构信息完整性描述和线性沉积体对属性横向变化细节刻画的不同要求。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结构信息与属性信息融合技术得到的融合属性平面图既描述了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浅湖相等面状沉积体的结构特征,又突显了对常规地震属性敏感的河道、河口坝等线性沉积体,相序更加完整,不同级别相序发育层次合理,有效避免了"窜相",完整刻画了目的层系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
[Abstract]:The seismic facies division method based on logging calibration uses the seismic single attribute, multi-attribute, attribute fusion and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of hourly window to divid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which lacks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of macro constraints 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t is easy to cause microfacies division of "channeling facies", and the resulting attribute plane distribution often highlights a certain type of sedimentary body and weakens other sedimentary bodies, thus affect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edimentary system.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work, A method of combining seismic structure information with attribute information to characterize the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 sedimentary system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horizon and reservoir are calibrated in two steps, and the time window size is chosen. The key points of the method are the display of two sections of color code and the cycle matching fusion based on membership relationship. It meets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lity description of seismic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the plane sedimentary body and the detail description of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attribute of the linear sedimentary body. The exampl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By using the fusion technique of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nd attribute information, the fusion attribute plane map not only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lta front, outer front and shallow lak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channel which is sensitive to conventional seismic attributes. For the linear sedimentary bodies such as estuarine dam, the facies sequence is more complete, and the level of facies sequence development is reasonable at different levels,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channeling facies" and characteriz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target serie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集团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研究与软件系统优化”(2014B-031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003)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邹德江;李胜利;;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2年01期
2 王红霞;李睿;;甘肃北山地区沙婆泉期沉积体系特征[J];甘肃科技;2013年13期
3 Werner Ricken;汪筱林;;记录小规模气候旋回的沉积体系的敏感性[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4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5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6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隆轲;杨帅;;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系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银国;梁杰;;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王敏芳,黄传炎;盐湖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油气地质意义[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吴因业;涂小仙;;吐鲁番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储集体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赖生华;陆先亮;束青林;;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积体系形成、演化及资源潜力:以江苏海岸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家铎;张哨楠;田景春;赵锡奎;何建军;;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军;高攀峰;李儒春;杨立国;姬瑞兰;王勇;;绥靖油田主力生油层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海侨;英台地区萨葡高油层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2 谭庆伟;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恐龙生物群及同时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鹏;青海可可西里五雪峰及邻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新富;正村勘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裴家学;路东凹陷九上段沉积体系及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0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