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产出水的地球化学意义——以贵州松河区块开发试验井为例

发布时间:2018-07-05 17:39

  本文选题:松河煤层气井 + 产出水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以贵州松河区块煤层气井产出水跟踪测试数据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区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认为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性质与产能之间关系密切,可用产能响应指数来反映煤层气井的产能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产出水Na~+和HCO_3~-含量高,Ca~(2+),Mg~(2+)和SO_4~(2-)含量低,是煤层气藏富集的表现.特征离子K~+和Cl~-异常高,随排采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暗示产出水受到了压裂液的污染,δD偏重,表现出明显的D漂移特征,则是煤层水的典型特征,总体指示产出水具有煤层水混合压裂液的特征.Na~+,K~+,Cl~-在井网空间分布表现出低部位为高值,分别在3g/L,160mg/L,5g/L以上,高部位为低值,分别在2g/L,100mg/L,3g/L左右,是高部位水往低部位运移的结果,而HCO_3~-表现出高部位值大,在900mg/L左右,低部位值小,在600mg/L左右,推测为低部位CO_2向高部位运移的结果,存在"气水分异"现象.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cked test data from the coal seam gas well produced in the Guizhou Pine River block,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output water in this area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effluent and the productivity is close, and the productivity response index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level of the coalbed gas wells. The content of Na~+ and HCO_3~- is high, the content of Ca~ (2+), Mg~ (2+) and SO_4~ (2-) is low,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enrichment of coal seam gas. The characteristic ions K~+ and Cl~- are very high, which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duction time, suggesting that the output water is polluted by the fracturing fluid and the delta D is heavy, showing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 drift, which i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al seam water and the overall indication production. The effluen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Na~+, K~+, Cl~- in the well network space distribution, which shows the high value in the well network space distribution, which is at 3g/L, 160mg/L, 5g/L above, and the high part is low, respectively in 2g/L, 100mg/L, and 3g/L,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high part of water moving to the lower part, while HCO_3~- shows high position value, in 900mg/L, low part. The value is small. At about 600mg/L,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migration of CO_2 from low position to high position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air moisture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6ZX05044-002,2016ZX05067001)
【分类号】:TE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丛丛;林晓英;杨兆彪;金军;张争光;;黔西土城向斜松河区块煤系流体压力特征及成因[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10期

2 侯丁根;周效志;;黔西松河井田煤层气成藏特征及资源可采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3 金军;;黔西松河井田松参1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4 贾彤;桑树勋;韩思杰;;松河井田储层高压形成机制及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5 赵霞;赵凌云;;松河井田地温特征及煤层气井适配性压裂工艺[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6 卫明明;琚宜文;;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煤炭学报;2015年03期

7 张松航;唐书恒;李忠城;乔留虎;门崇;;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8 朱磊;范_";郭欢;;西南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年05期

9 张遂安;曹立虎;杜彩霞;;煤层气井产气机理及排采控压控粉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10 YANG Mei;JU Yiwen;LIU Guijian;TONG Li;KANG Yu;HOU Quanlin;;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Water Coproduced with Coalbed Gas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 Liulin Coalfield of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会虎;沁南地区煤层气排采井间干扰的地球化学约束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敏;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动力场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广山;柳迎红;张苗;吕玉民;;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排采水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2 房继德;张洪勋;琚宜文;;煤层气产出水的人工湿地构建与处理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2017年05期

3 党广兴;吴财芳;王博;;煤样吸附/解吸滞后效应定量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4 李林;;鸡西盆地梨树煤矿煤层气储量计算及经济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5 朱学申;梁建设;柳迎红;王存武;廖夏;郭广山;吕玉民;;煤层气井产水影响因素及类型研究——以沁冰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6 杨兆彪;吴丛丛;张争光;金军;赵凌云;李洋阳;;煤层气产出水的地球化学意义——以贵州松河区块开发试验井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韦仕国;;松沙井田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08期

8 徐占杰;刘钦甫;宋璞;姬景超;毋应科;;寺家庄井田陷落柱对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9 时伟;唐书恒;李忠城;张松航;;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产出水氢氧同位素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10 魏迎春;张傲翔;李超;崔宝磊;曹代勇;;临汾区块煤层气排采中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J];煤矿安全;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岗;古交区块石炭二叠系含煤层气系统[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陈义林;基于精细解吸过程的无烟煤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刘爱华;沁南煤储层排采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及带压解吸/流动物理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4 刘保民;煤层气开采的水文地质控制和产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静;沁水盆地煤层气产出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丁根;周效志;;黔西松河井田煤层气成藏特征及资源可采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2 金军;;黔西松河井田松参1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3 贾彤;桑树勋;韩思杰;;松河井田储层高压形成机制及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4 赵霞;赵凌云;;松河井田地温特征及煤层气井适配性压裂工艺[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5 王翰锋;;泥岩超压层封闭煤层气能力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6期

6 邵龙义;侯海海;唐跃;鲁静;邱海峻;王学天;张家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优选[J];天然气工业;2015年03期

7 许江;彭守建;张超林;曹偈;;瓦斯抽采降压过程中温度对煤变形及渗透率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8 刘大锰;李振涛;蔡益栋;;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9 郭晨;;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垂向分布与煤储层吸附—渗流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1期

10 徐宏杰;桑树勋;易同生;赵霞;刘会虎;李林;;黔西地区煤层埋深与地应力对其渗透性控制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单耀;含煤地层水岩作用与矿井水环境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闫宝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机理及主控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锦;姚甘宁;王丙勇;潘俊;杨晓军;;阜新地区煤层气井作业分析[J];中国煤层气;2010年02期

2 汪万红;郑玉柱;;陕西省吴堡矿区煤层气井产层组合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5期

3 谢学恒;樊明珠;王前阔;杨焦生;雷波;;煤层气井排采强度对产气量敏感性的数值模拟[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5期

4 常兴浩,宋凯;煤层气井取心技术及取心方式选择[J];钻采工艺;1997年01期

5 娄剑青;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因素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4年04期

6 张继东,盛江庆,刘文旗,任源锋;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4年12期

7 田永东;煤层气井生产曲线的拟合和产量预测[J];中国煤层气;2004年02期

8 张永红,李玉魁,葛东;煤层气井机械捞砂技术[J];中国煤层气;2005年01期

9 邓红琳;;煤层气井取心工具的改进及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5期

10 康永尚;赵群;王红岩;刘洪林;杨慎;;煤层气井开发效率及排采制度的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光杰;;低渗极难抽煤层煤层气井上下联合抽采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A];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石惠宁;王胜利;梅永贵;周帅;杨波;;樊庄煤层气井专用电潜泵排采系统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清;赤凤启;;煤层气井施工技术浅析[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4 雷华友;傅在林;;煤层气井空气动力造穴应用实践[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兴隆;刘明宇;宋一男;;煤层气井固井工艺新技术[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吕玉民;汤达祯;许浩;陶树;张彪;赵兴龙;;樊庄区块及其周边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书恒;朱卫平;李忠城;吕建伟;陈江;郭东鑫;;柳林区块煤层气井产出水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胡向志;齐智虎;陈萍;;定向工艺钻进在煤层气井处理事故中的应用[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任源峰;罗毅;;煤层气井液面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韩路;田洪现;;煤层气井无线监测网络技术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袁华;河南煤田局十年成煤层气井4000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康宁 记者 徐勤勇;古叙矿区大村煤层气井出气[N];泸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赵振杰 通讯员 王伟灿;河南钻井队在晋钻出300口煤层气井[N];河南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邹丽娜;4个月压裂99口煤层气井[N];大庆日报;2012年

5 王伟灿 曹伟海;打出日产2.8万立方米煤层气井[N];中国矿业报;2014年

6 韩学忠;中原油田获40口煤层气井压裂作业权[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王伟灿;河南省第一口煤层气井顺利竣工[N];中煤地质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董少华;新疆第一口煤层气井诞生[N];阿克苏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张凤英 苏丹丹;渤钻井下与瑞弗莱克合作煤层气井压裂[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吴敏;河南首个煤层气井点火投产[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拿云;煤层气井冰晶暂堵压裂可行性实验与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2 张双斌;基于“三场”耦合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理论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石瑞祥;煤层气井压裂裂缝演化混沌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田永东;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参数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张芬娜;煤层气井产气通道破坏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马飞英;JL煤田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刘新福;煤层气井有杆排采井筒煤粉运移规律和防煤粉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令双;基于时序分析的煤层气井参数预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曹红艳;煤层气井动液面回声自动测量仪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翁红波;煤层气井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与消突时间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杰;渗透性对不同煤层气井产气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志军;樊庄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差异主控地质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许伟;煤层气井产出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周琦忠;沁南樊庄区块煤层气井产气压力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徐鸿涛;煤层气井压裂后煤粉的运移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孙旭光;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10 郭大浩;煤层气井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1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01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5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