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实践与启示
[Abstract]:The Hexiwu buried hill belt is the ma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 in Langgu sag in the north of Jizhong depression. Three small Ordovician buried hill reservoir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south of the area in the early exploration period, including Beiguzhuang, Liuqiying and Liuqiy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l 3-D seismic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rocessing and fin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area is clarified, and the Yangshuiwu buried hill structure composed of three local high points is discover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Ordovicia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ssil characteristics, Yunping and dolomiferous lime flat are favorable sedimentary reservoir facies belts, rock types,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karstification control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olomite is favorable reservoir rock. A new reservoir-forming model of massive-layered composite buried hill in Ordovician carbonate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in Hexi Wu buried hill belt was established.Guided by new knowledge,drilling risk exploration well Anyang 1X was deployed at the western high point of Yangshuiwu buried hill,and the daily gas production was 40.89 The great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Ordovician buried hill with ultra-deep and ultra-high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epression has also shown a broad exploration prospect in this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E-3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德范;21世纪油气勘探理论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00年04期
2 ;《中国新区油气勘探》[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2期
3 ;中国石油“十五”期间油气勘探思路和主攻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2期
4 ;中国石油“十五”期间油气勘探的6个关键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2期
5 娄渊明,张兰兴;认识油气勘探工程特性 加强油气勘探工程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2002年油气勘探工作思路和做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7 李晓兰;;6项重大技术提速未来20年油气勘探[J];海洋石油;2008年04期
8 金顺爱;金庆焕;;全球海域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海域油气勘探——访金庆焕院士[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9 李春燕;马怀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10 ;未来20年油气勘探新技术[J];地质装备;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杰;;论油气勘探的钻前预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肖焕钦;郭元岭;;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评价体系[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谢锦龙;谢振存;;南方油气勘探图形数据库设计考虑和特点[A];数据库研究进展97——第十四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7年
4 李倩倩;陈小梅;刘幸;毛冰晶;倪国强;;稀疏植被地区的高光谱油气勘探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6 詹仕凡;陶春峰;冉贤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李幼铭;;面向油气勘探开发提升地震偏移及属性刻划水平[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张之一;;石油地幔起源的依据及油气勘探新领域[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陈洁;温宁;;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思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袁业培;金文丽;;重磁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璇;在油气勘探路上实现“中国梦”[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年
2 宋国奇 集团公司科技功勋奖获得者 胜利油田油气勘探首席高级专家;哲学与油气勘探[N];中国石化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谭娜;山地油气勘探瓶颈突破[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魏荣;油气勘探数字工作室提升决策效率[N];中国石化报;2014年
5 沈春蕾;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油气勘探技术获新进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6 记者 王晓晖;塔里木油气勘探成果丰硕[N];中国石油报;2002年
7 本版撰稿 宋杰 李占彬;坚持战略展开,,寻求油气勘探新发现和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3年
8 李翮;总局物探院加快非常规油气勘探步伐[N];中煤地质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惠玲;油气勘探:进军深水盆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占彬 宋杰;迎接油气勘探的又一个春天[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祖熹;中外油气勘探项目的评价方法对比及应用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赵苗;委内瑞拉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骆嘉航;基于Landsat ETM+遥感影像预测油气勘探靶区[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颖梅;油气勘探项目风险识别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3 杨洋;油气勘探开发地震图形数据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琳;油气勘探测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5 丛永山;林甸断陷油气勘探远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刘亚妮;基于GIS与RS的石油勘探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王凯;MT静态校正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章辉若;准噶尔盆地北缘西段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91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9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