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海上疏松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1:54
【摘要】:绥中36-1油田为典型的疏松砂岩油田,经过十多年的聚合物工业化生产,开发技术日益成熟配套,于2010年研究区启动注聚施工。但注聚后出现了液量下降及注采井网发生变化的问题,效果未达预期,聚合物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同时,吨聚产油增油指标逐年下降,不能满足低成本、高效益开采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疏松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定性-定量剩余油深入分析,给出综合调整措施,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研究基础。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井震油藏精细描述,对现阶段聚驱的开发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聚驱开发治理的重点,开展精细地质研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精细描述剩余油机理,指导聚驱油田进行最及时有效的个性化调整挖潜。论文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构造精细解释、地震反演与沉积研究,层系上细分至小层级,构造上重新描述微幅构造与断层发育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储层空间展布规律。针对聚驱油藏优势渗流通道分布特征,采用室内实验分析、理论研究及动态生产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手段,揭示聚驱影响下储层物性变化特征,给出了优势渗流通道定量评价方法,总结优势渗流通道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反演控和相控条件下的双控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声波曲线为桥梁,采用波阻抗反演的“软约束”、微相数据的“硬约束”相结合手段,完成研究区井震联合属性模型的建立。研究表明,该地质模型不仅实现井间预测,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油田动态资料,完成了研究区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在剩余油分布规律方面,根据室内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微观上剩余油特征以簇状、油膜状、盲端及柱状剩余油为主,宏观剩余油主要发育8种类型。考虑剩余油受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共同作用,建立一种基于灰色关联-模糊数学的剩余油评价手段。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完成剩余油定量评价。并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完成油组级剩余油主控因素的评价。基于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综合调整方法措施研究,分别分析分层注水、调剖、堵水、补孔、注采强度、井网加密等剩余油挖潜措施,综合评价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挖潜效果,总结剩余油挖潜对策并编制综合调整方案。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0.1技术路线图

地理位置,开发历程,油田,下辽河坳陷


第一章 地质概况及开发历程第一章 地质概况及开发历程况位置-1 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东经 120°43′~121°05′,北纬 39约 50km(图 1.1)。来讲,,该油田的位置为辽东湾下辽河坳陷、辽西低凸起中段断裂背斜,其西部以辽西 1 号断层为界,并与辽西凹陷为邻渐向辽中凹陷过渡。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 30m,常年最高气0℃[1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撒利明;杨午阳;姚逢昌;印兴耀;雍学善;;地震反演技术回顾与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1期

2 侯健;罗福全;李振泉;邴绍献;张言辉;李军;;岩心微观与油藏宏观剩余油临界描述尺度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3 郑奎;卜广平;刘吉斌;吴育鹏;何汶锶;;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研究及加密调整效果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6期

4 林承焰;孙廷彬;董春梅;李志鹏;田敏;李士江;;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J];石油学报;2013年06期

5 郝乐伟;王琪;唐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J];岩性油气藏;2013年05期

6 谢一婷;陈朝晖;;疏松砂岩气藏渗透率敏感性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3年04期

7 欧阳静芸;尹太举;吴志超;刘晓;;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剩余油类型及分布[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4期

8 赵邦六;石玉梅;姚逢昌;牛彦良;姜岩;陈志德;王桂水;马晓宇;;多分量地震全波形弹性反演预测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13年02期

9 郑春峰;赵忠义;郝晓军;彭良群;李芳;谷丽红;;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油田剩余油定量表征及其综合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10 焦翠华;杨少欣;王军;王震宇;王延忠;辛治国;;聚合物对孤岛中一区测井响应特征影响研究[J];测井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建平;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及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宏;北东一区萨尔图油层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朱伟军;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3 张祥吉;超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关春晓;二类油层聚驱单井效果模糊评判方法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刘波;疏松砂岩出砂机理定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李剑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692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2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