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非均质油藏水驱模拟实验和剩余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6 23:31
为了探究剩余油的挖掘潜力,立足于濮城油田水驱开发实践,设计制作了"低注高采"和"高注低采"2种大尺度平面非均质组合物理模型,并结合水驱实验探讨了平面非均质油藏中水驱动态、水驱波及规律和水驱压力耗散规律,分析了剩余油形成动力学机制和"低注高采""高注低采"2种开发模式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2种水驱模式下不同区域渗流阻力不同,水驱含水上升过程和采出程度差异明显;"低注高采"模式下,由于低渗区渗流阻力较大,压力衰减集中于低渗区,富集大量剩余油,低渗区无水采收率仅为8.64%,含水上升快;"高注低采"模式下,注入水在低渗区驱替能量充足,低渗区采出程度较高,其无水采收率为22.22%,最终采出程度高于"低注高采"的模式;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制约着水驱压力衰减过程和分布,对低渗区剩余油形成和驱动有直接关系,"高注低采"模式有利于注入水的均衡运移,为合理的水驱开发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论文. 2020,15(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平面非均质组合物理模型示意图
以“低渗区+高渗区+中渗区”组合模型在“低渗高采”模式下的水驱实验为例(图2(a)),在水驱第一阶段,井1为注入井、井3采油,含水98%后,开启井2、井4,动用中渗区剩余油,最后关闭井4,仅井2作为产出端,动用低渗区剩余油。“低注高采”与“高注低采”2种模式水驱实验结果分别如图2、图3和表2所示。图3 不同非均质模型含水率变化曲线
图2 不同非均质模型注入倍数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1)对于“低渗区+高渗区+中渗区”组合模型在“低注高采”驱油模式下,无水采收率为8.64%,含水98%后的采收率为44.61%,关闭井3后将井2、井4作为产出端,由于井1与井4的井距小,注入水和压力传导快,注入水沿井间突进快,波及面积较小,水驱剩余油动用幅度小,这一阶段驱油效率仅提高0.34%;关闭井4后,将井1作为注入端,井2作为产出端,此时注入水主要波及区域为此前动用程度较低的低渗部位,因此剩余油明显减少,采用这种方式采收率提高了7.43%,最终采出程度为52.65%。2)在“高注低采”模式下,无水采收率为22.22%,比“低注高采”模式提高了13.58%;含水98%时的采收率为50.95%,比“低注高采”模式提高了6.34%。这表明,对于平面非均质模型,采用“高注低采”的方式有利于注水前缘均衡流动,整体采油效果较好;当关闭井3,井2、井4采油时,驱油效率为51.50%,采用“高注低采”比采用“低注高采”最终的采收率提高了6.55%;当关闭井4,井2采油时,驱油效率为55.43%,采用“高注低采”比采用“低注高采”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78%。由此可见,油层在平面非均质影响下,注入水沿着低阻力区流动,水驱效果和剩余油聚集、动用受平面非均质组合模式制约。水驱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平面非均质油藏,如果采用“低渗区注水高渗区采”的采油模式,由于水驱压力主要耗散在低渗区,高渗区和中渗区的剩余油动用程度差,整体采收率较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低渗区,需要在低渗区单独建立注采系统,剩余油方能有效开采。此外,平面非均质组合模式还决定了水驱剩余油动用顺序和程度,如果从中渗区注入,在水驱第一阶段剩余油就已经有效动用,驱油效果远好于“低注高采”模式。
本文编号:3142370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论文. 2020,15(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平面非均质组合物理模型示意图
以“低渗区+高渗区+中渗区”组合模型在“低渗高采”模式下的水驱实验为例(图2(a)),在水驱第一阶段,井1为注入井、井3采油,含水98%后,开启井2、井4,动用中渗区剩余油,最后关闭井4,仅井2作为产出端,动用低渗区剩余油。“低注高采”与“高注低采”2种模式水驱实验结果分别如图2、图3和表2所示。图3 不同非均质模型含水率变化曲线
图2 不同非均质模型注入倍数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1)对于“低渗区+高渗区+中渗区”组合模型在“低注高采”驱油模式下,无水采收率为8.64%,含水98%后的采收率为44.61%,关闭井3后将井2、井4作为产出端,由于井1与井4的井距小,注入水和压力传导快,注入水沿井间突进快,波及面积较小,水驱剩余油动用幅度小,这一阶段驱油效率仅提高0.34%;关闭井4后,将井1作为注入端,井2作为产出端,此时注入水主要波及区域为此前动用程度较低的低渗部位,因此剩余油明显减少,采用这种方式采收率提高了7.43%,最终采出程度为52.65%。2)在“高注低采”模式下,无水采收率为22.22%,比“低注高采”模式提高了13.58%;含水98%时的采收率为50.95%,比“低注高采”模式提高了6.34%。这表明,对于平面非均质模型,采用“高注低采”的方式有利于注水前缘均衡流动,整体采油效果较好;当关闭井3,井2、井4采油时,驱油效率为51.50%,采用“高注低采”比采用“低注高采”最终的采收率提高了6.55%;当关闭井4,井2采油时,驱油效率为55.43%,采用“高注低采”比采用“低注高采”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78%。由此可见,油层在平面非均质影响下,注入水沿着低阻力区流动,水驱效果和剩余油聚集、动用受平面非均质组合模式制约。水驱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平面非均质油藏,如果采用“低渗区注水高渗区采”的采油模式,由于水驱压力主要耗散在低渗区,高渗区和中渗区的剩余油动用程度差,整体采收率较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低渗区,需要在低渗区单独建立注采系统,剩余油方能有效开采。此外,平面非均质组合模式还决定了水驱剩余油动用顺序和程度,如果从中渗区注入,在水驱第一阶段剩余油就已经有效动用,驱油效果远好于“低注高采”模式。
本文编号:3142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4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