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浅层深水沉积体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

发布时间:2021-04-16 22:11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水合物储集体类型及特征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为此,在对不断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岩心沉积物粒度参数描述和粒度C—M模式分析,系统探讨了该海域含水合物层与上覆不含水合物层沉积物的成因机制,分析了含水合物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深水沉积与水合物藏分布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水合物赋存在南海北部陆坡峡谷脊部和下游段—嘴部的细粒浊积体中,含水合物细粒浊积体和上覆不含水合物层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粒度参数特征和显著的沉积成因差异;②与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相比,峡谷下游段—嘴部的细粒浊积体中可能存在着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夹层,其沉积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期性;③含水合物层的粒度分选系数与水合物饱和度关联性最大,其次为偏度,粒度参数可能通过影响储层物性进而控制水合物饱和度;④气烟囱、断层等流体运移通道和细粒浊积体共同构成水合物的"运聚体系"。结论认为,细粒浊积体和气烟囱构造的空间匹配是神狐海域水合物不均匀性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水合物运聚体系"控制水合物成... 

【文章来源】:天然气工业. 2020,40(08)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浅层深水沉积体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


神狐海域研究区位置及取心井位图

特征图,峡谷,特征图,反射层


W07井位于研究区北部,在过W07井的地震剖面中,可明显识别出双层BSR(BSR1和BSR2)的存在[35](图3-a)。BSR1之上存在两套明显差异的地震反射层,位于下部的Ⅰ单元为一套强振幅丘状反射,并且与周围地层呈削截不整合接触,可识别出发育小型“U”和“V”字形下切侵蚀水道,测井曲线上该套反射层表现为明显的高纵波速度(vp)和高电阻率异常(图3-b)。与SH7井进行类比,推测Ⅰ单元为一套含水合物的发育小型水道的细粒浊积体。位于上部的Ⅱ单元为一套波状起伏、连续—较连续、平行—亚平行、低—中振幅的地震反射层,可被解释为沉积物波或沉积物失稳层(图3-a)。图3 W07井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特征图

特征图,峡谷,特征图,水合物


图2 SH7井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特征图SH7井和W07井的岩性均由泥质粉砂和粉砂组成,其中含水合物层以粉砂为主,分选系数介于1.6~1.8,偏度介于0.2~0.4,峰度介于1.0~1.2(图2-b、图3-b)。SH7井上覆不含水合物层分选系数介于1.8~2.2,偏度小于0.2,峰度总体小于1.0(图2-b);W07井上覆不含水合物层分选系数介于1.4~2.6,偏度小于0.2,峰度总体小于1.1(图3-b)。垂向上,含水合物层的Ⅰ单元与不含水合物层的Ⅱ单元平均粒径介于6~7?,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其粒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二者可能为两套截然不同的沉积体。在Ⅰ单元中,W07井的粒度参数特征与SH7井极为相似,自下而上整体上均表现为分选系数具有明显的向上增大趋势,偏度和峰度均具有向上较小的趋势(图2-b、图3-b)。在Ⅱ单元中,SH7井自下而上整体上表现为分选系数和峰度均具有先向上增大、后向上减小的趋势,偏度具有先向上减小、后向上增大趋势(图2-b);W07井自下而上整体上表现为分选系数具有明显向上较小的趋势,偏度具有先变化不大、后向上增大的趋势,峰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图3-b)。粒度C—M图解显示,含水合物层样品拟合线与C=M基线平行,而上覆不含水合物样品拟合线与C=M基线相交(图2-c、图3-c)。根据Passega[39-40]的沉积物C—M图解理论,含水合物层为细粒浊积体,该结论与地震资料解释结果一致,其中SH7井含水合物层发育在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中的认识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0,36-37]。


本文编号:3142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42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