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高三组井震结合储层预测
发布时间:2025-07-07 05:12
位于大庆长垣中部的杏树岗构造,其趋势相对平缓,自形态来看,两侧基本互为对称。区域内多为北北西向、北西向正断层。工区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于青山口组反循回晚期以及姚家组复合旋回早期,从垂向方面来看,带有砂泥岩交互特性,有不同多级旋回存在。在大庆油田中,松辽盆地北杏树岗地区属于重点产油区,而主力产油段主要为扶余、萨尔图油层等,在二、三次加以加密调整,主力所处的阶段为高开发。而高台子油层,特别是高Ⅲ组,其因具备较多圈闭种类、成藏条件较为复杂,目前仍然处于初期勘探之中。此次探究活动,主要针对高Ⅲ组油层沉积、构造、成藏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出高Ⅲ组的成藏规律,确定其优势储层,为后续开发该组油层提供技术理论保障。本次研究主要以井震结合为手段,通过对储层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沉积背景特征的研究,恢复了构造演化的历史,通过开展全区的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联合统层的研究,并且通过由点及线到面再到空间的多次实践、认识,最后以相干体等多种手段为辅助研究,构造误差达到了1.87‰。通过选取了5条测线进行生长指数研究,得知该区块的强断裂变形时期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嫩一二段、嫩三四段,共发育3套断裂系统;通过研究杏北油田...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构造演化
1.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2.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1.3 区域地层特征
第二章 精细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2.1 地震层位标定及精细解释
2.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2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质量分析
2.1.3 构造层位标定结果及其波组特征
2.1.4 井间地层精细解释
2.2 井震结合断层精细解释
2.2.1 大中型断层的识别
2.2.2 小型断层的识别
2.3 构造成图及发育特征
2.3.1 高Ⅲ油层组顶底界面构造成图
2.3.2 构造发育特征
第三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3.1 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
3.1.1 沉积背景
3.1.2 三角洲外前缘亚相识别依据
3.1.3 沉积相—微相类型
3.2 单井沉积相分析
3.3 测井相模式
3.3.1 测井相要素
3.3.2 测井微相模式
3.4 联井相分析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
3.5.1 地震相(属性)与沉积相的转化
3.5.2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演化
第四章 精细储层预测
4.1 反演方法优选
4.2 地震反演实施过程
4.2.1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
4.2.2 储层测井敏感性分析
4.2.3 地震反演思路及实施流程
4.3 地震反演结果评价
4.3.1 纵向分辨率
4.3.2 反演切片与沉积相平面对比
4.3.3 砂岩厚度预测精度分析
4.4 重点储层刻画小工区反演
4.5 有效厚度预测
4.6 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预测
4.6.1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分布规律
4.6.2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4056554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构造演化
1.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2.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1.3 区域地层特征
第二章 精细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2.1 地震层位标定及精细解释
2.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2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质量分析
2.1.3 构造层位标定结果及其波组特征
2.1.4 井间地层精细解释
2.2 井震结合断层精细解释
2.2.1 大中型断层的识别
2.2.2 小型断层的识别
2.3 构造成图及发育特征
2.3.1 高Ⅲ油层组顶底界面构造成图
2.3.2 构造发育特征
第三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3.1 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
3.1.1 沉积背景
3.1.2 三角洲外前缘亚相识别依据
3.1.3 沉积相—微相类型
3.2 单井沉积相分析
3.3 测井相模式
3.3.1 测井相要素
3.3.2 测井微相模式
3.4 联井相分析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
3.5.1 地震相(属性)与沉积相的转化
3.5.2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演化
第四章 精细储层预测
4.1 反演方法优选
4.2 地震反演实施过程
4.2.1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
4.2.2 储层测井敏感性分析
4.2.3 地震反演思路及实施流程
4.3 地震反演结果评价
4.3.1 纵向分辨率
4.3.2 反演切片与沉积相平面对比
4.3.3 砂岩厚度预测精度分析
4.4 重点储层刻画小工区反演
4.5 有效厚度预测
4.6 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预测
4.6.1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分布规律
4.6.2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4056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05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