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酸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核酸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柴油 双核酸性离子液体 酯交换反应 废餐油
【摘要】:生物柴油已成为新型能源开发的热点,引起广泛关注。国内生物柴油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在原料、制备工艺、催化剂选择等方面研究甚多,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具有易分离、催化效率高、稳定性好、可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生物柴油制备的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双核酸性离子液体[DABCO-PS][HSO_4]。系统研究了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转速等因素对其前提收率的影响,得最佳合成条件:原料摩尔比为2: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转速1500 r/min,收率达94%。用红外光谱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离子液体进行表征,用1H NMR和质谱进一步对[DABCO-PS][HSO_4]进行检测,确定了合成的产物即为目标离子液体。以蓖麻油为原料,用[DABCO-PS][HSO_4]作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其优化后得到最佳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12:1,离子液体用量4%(以蓖麻油质量计),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 h,生物柴油收率达90%。以油酸作原料,用[DABCO-PS][HSO_4]作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油酸甲酯,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正交试验,优化后得油酸甲酯的最佳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6:1,离子液体用量6%(以油酸质量计),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 h,收率达94%。以废餐油作原料,用[DABCO-PS][HSO_4]作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到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10:1,离子液体用量10%(以废餐油质量计),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5 h,生物柴油收率88%。
【关键词】:生物柴油 双核酸性离子液体 酯交换反应 废餐油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E66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前言10
- 1.2 生物柴油定义及其特性10-11
- 1.3 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11
- 1.4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11-13
- 1.4.1 高温裂解法11-12
- 1.4.2 直接混合法12
- 1.4.3 微乳液法12
- 1.4.4 酯交换法12-13
- 1.5 酯交换反应的分类13-17
- 1.5.1 均相酸碱催化酯交换法13-14
- 1.5.2 非均相酸碱催化酯交换法14-15
- 1.5.3 生物酶催化酯交换法15-16
- 1.5.4 超临界甲醇酯交换法16
- 1.5.5 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法16-17
- 1.6 离子液体17-19
- 1.6.1 离子液体的定义和特点17
- 1.6.2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17-18
- 1.6.3 离子液体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18-19
- 1.7 主要研究内容19-26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26-40
- 2.1 引言26
- 2.2 主要试剂26-27
- 2.3 主要仪器27
- 2.4 离子液体的合成27-29
- 2.4.1 [Hmim]HSO_4的反应原理与制备方法27-28
- 2.4.2 [Hmim]CH_3COO的反应原理与制备方法28
- 2.4.3 [DABCO-PS][HSO_4]的反应原理与制备方法28-29
- 2.5 离子液体[DABCO-PS][HSO_4]合成条件的优化29-32
- 2.5.1 原料摩尔比对离子液体前体收率的影响29-30
- 2.5.2 反应温度对离子液体前体收率的影响30
- 2.5.3 反应时间对离子液体前体收率的影响30-31
- 2.5.4 磁力搅拌器的转速对离子液体前体收率的影响31-32
- 2.6 离子液体的表征32-36
- 2.6.1 离子液体[Hmim]HSO_4的表征32-33
- 2.6.2 离子液体[Hmim]CH_3COO的表征33-34
- 2.6.3 离子液体[DABCO-PS][HSO_4]的表征34-36
- 2.7 本章小结36-38
- 参考文献38-40
- 第三章 [DABCO-PS][HSO_4]催化蓖麻油制备生物柴油40-52
- 3.1 引言40
- 3.2 主要试剂40-41
- 3.3 主要仪器41
- 3.4 生物柴油的制备41-42
- 3.4.1 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原理41
- 3.4.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41-42
- 3.5 生物柴油气相色谱检测42-46
- 3.5.1 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的配制42
- 3.5.2 用于回收率测定溶液的配制42
- 3.5.3 用于精密度测定溶液的配制42-43
- 3.5.4 标准品和产品的气相色谱分析43-44
- 3.5.5 线性关系的测定44-45
- 3.5.6 回收率的测定45-46
- 3.5.7 精密度的测定46
- 3.6 生物柴油制备条件的优化46-50
- 3.6.1 醇油摩尔比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46-47
- 3.6.2 离子液体用量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47-48
- 3.6.3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48
- 3.6.4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48-49
- 3.6.5 离子液体的稳定性49-50
- 3.7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DABCO-PS][HSO_4]催化油酸制备油酸甲酯52-60
- 4.1 引言52
- 4.2 主要试剂52-53
- 4.3 主要仪器53
- 4.4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油酸与甲醇酯化反应合成油酸甲酯53-54
- 4.5 油酸甲酯的表征54
- 4.6 [DABCO-PS][HSO_4]催化油酸制备油酸甲酯条件的优化54-58
- 4.6.1 反应温度对油酸甲酯收率的影响54-55
- 4.6.2 反应时间对油酸甲酯收率的影响55-56
- 4.6.3 醇油摩尔比对油酸甲酯收率的影响56
- 4.6.4 离子液体用量对油酸甲酯收率的影响56-57
- 4.6.5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57-58
- 4.7 正交试验58-59
- 4.7.1 正交试验方案58-59
- 4.7.2 油酸甲酯测试数据分析59
- 4.8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DABCO-PS][HSO_4]催化废餐油制备生物柴油60-74
- 5.1 引言60
- 5.2 主要原料与试剂60-61
- 5.3 主要仪器61-63
- 5.3.1 废餐油水分含量测定62
- 5.3.2 废餐油酸值的测定62
- 5.3.3 废餐油皂化值的测定62-63
- 5.3.4 废餐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计算63
- 5.3.5 废餐油密度的测定63
- 5.4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63-64
- 5.5 气相色谱检测生物柴油64-65
- 5.6 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研究65
- 5.6.1 废餐油理化性质检测结果65
- 5.7 酯交换条件优化65-70
- 5.7.1 醇油摩尔比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65-66
- 5.7.2 离子液体用量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66-67
- 5.7.3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67-68
- 5.7.4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68
- 5.7.5 正交试验68-69
- 5.7.6 正交试验方案69-70
- 5.7.7 生物柴油测试数据分析70
- 5.8 本章小结70-72
- 参考文献72-74
- 第六章 结论74-7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物柴油[J];广西轻工业;2000年04期
2 许俊霞;美军开始使用生物柴油[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年11期
3 ;21世纪的清洁能源──生物柴油[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生物柴油[J];技术与市场;2001年08期
5 谭天伟,王芳,邓立,徐家立,王丽娟;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应用[J];现代化工;2002年02期
6 冀星 ,郗小林 ,刘洪;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开发的生物柴油通过专家鉴定[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2期
7 朱曾惠;重新活跃起来的生物柴油[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8期
8 ;保加利亚开始使用“生物柴油”[J];交通环保;2002年02期
9 柏杰;发展生物柴油大有可为[J];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09期
10 李一;棕油新用途[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藻基生物柴油最新进展[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黄凤洪;危文亮;郭萍梅;;我国生物柴油原料选择与制造技术发展对策[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楼狄明;;生物柴油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与示范[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鹏;;生物柴油的生产应用及发展综述[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永红;刘泉山;周旭光;徐小红;;生物柴油基本性能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治林;;生物柴油的生产及应用[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7 苏有勇;戈振扬;张无敌;施卫省;;生物柴油的研究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8 曹文明;;生物柴油国内外研究应用综述[A];上海市粮油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美国公司称用“光合作用”直接造出生物柴油[A];第五届(2012)中国油脂化工行业年会论文集(补充)[C];2012年
10 兰昊;魏东盛;邢来君;李明春;;采用真菌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明;生物柴油:绿色产业[N];中国工业报;2004年
2 邱美辉;福建生物柴油产业化基地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孙俊波;生物柴油:未来能源的理想选择[N];中国化工报;2003年
4 姚鹤;生物柴油需求将迅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5 郝颖;生物柴油研发步入快车道[N];中国化工报;2004年
6 郭新文;巴西推广生物柴油[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晓星;专家看好生物柴油发展前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8 薛冬;发展生物柴油具有战略意义[N];中国汽车报;2003年
9 葛蕴珊;生物柴油能否在我国推广[N];中国汽车报;2003年
10 韩德奇 徐国英 徐公林 刘惠丽;生物柴油发展空间巨大[N];中国石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琪;钙基非均相碱催化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马桂霞;固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转化普通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吴学华;竹炭基固体酸—磁性固体碱两步法催化多花小桐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一哲;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庭婷;中国微藻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2E&W”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马英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副产物利用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昆明;酸法催化生产生物柴油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王鑫;正丁醇—生物柴油双燃料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周桂雄;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10 陈昊;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及生物柴油掺水微乳化燃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龙云;丁醇萃取发酵耦联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过程的性能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刘津;生物柴油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张琦;生物柴油添加比例对轻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徐元浩;生物柴油的实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忠亮;大豆生物柴油的制取及其在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蔡樱英;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台架验证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丁相城;不同大气压力下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工作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贵升;高原环境下车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肖行川;应用生物柴油修复原油污染海滩的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淑娟;乳化生物柴油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3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9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