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理论的堆石料级配设计方法
本文选题:堆石坝 切入点:级配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分形理论,推导了堆石料级配的分形分布公式。利用6座心墙坝和5座200 m级面板坝工程的现场级配检测资料进行验证,相关系数基本在0.95以上,吻合较好;相对于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_c指标,粒度分形维数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堆石料填筑级配平均特性;对英安岩、凝灰岩和混合岩等不同母岩特性的缩尺堆石料进行了室内干密度试验研究,同时结合水布垭等4座大坝原级配堆石料的检测资料,研究了级配(粒度分形维数)与压实干密度的关系,认为级配是影响堆石料压实性能的主要因素;利用粗粒土级配的Cu,C_c与分形维数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堆石料、过渡料等大粒径筑坝材料的良好级配范围,其粒度分形维数在2.22~2.63之间。研究结论可为堆石料的级配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ractal theory, the fractal distribution formula of rockfill gradation is deduc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above 0.95,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eld gradation testing data of 6 core wall dams and 5 200m concrete faced dam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arity can reflect the averag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ation of rockfill more objectively than that of the index of inhomogeneous coefficient Cu and coefficient of curvature. Laboratory dry density tests of different parent rock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uff and migmatite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data of the original gradation of four dams, such as Shuibuya, have been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ation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arity) and dry density of compaction is studi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grad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compaction performance of rockfill. The good gradation range of the large size damming materials such as transition materials has a fractal dimension of 2.22 ~ 2.63.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grada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rockfill material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
【分类号】:TV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军,刘汉龙,高玉峰;堆石料流变的特性研究与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2 程展林,丁红顺;堆石料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3 刘萌成,高玉峰,黄晓明;考虑强度非线性的堆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程展林,丁红顺;论堆石料力学试验中的不确定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5 肖贡元;;宜兴抽水蓄能电站上库主坝堆石料的特殊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年06期
6 田堪良,张慧莉,骆亚生;堆石料的剪切强度与应力 应变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7 乔国锋;;龙首二级电站堆石坝面板堆石料试验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2期
8 程展林;丁红顺;;堆石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7年07期
9 王海俊;殷宗泽;;堆石料长期变形的室内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08期
10 刘莹;罗林峰;;堆石料强度及变形研究[J];吉林水利;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体建;;三板溪强风化堆石料的工程特性[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2 张雯;李海芳;葛克水;张茵琪;;小浪底水电站堆石料流变特性试验研究[A];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中的技术进展——中国大坝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耿丽;吴小波;浦沪军;黄志强;;堆石料强度及变形特性的细观模拟与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4 杨贵;刘汉龙;陈育民;沈扬;;堆石料动力变形特性的尺寸效应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齐俊修;;堆石料与基岩大型直剪试验研究[A];土石坝与岩土力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杨玉娟;潘家军;陈云;;堆石料三轴试验中的颗粒破碎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7 邵磊;迟世春;贾宇峰;;堆石料三轴试验的细观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海芳;张茵琪;;堆石料蠕变试验中的侧缩现象[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姜菲;温彦锋;李海芳;邓刚;;堆石料蠕变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国亮;堆石料风化过程中的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张幸幸;堆石料弹塑性循环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3 刘京茂;堆石料和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在面板堆石坝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孔德志;堆石料的颗粒破碎应变及其数学模拟[D];清华大学;2009年
5 岑威钧;堆石料亚塑性本构模型及面板堆石坝数值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士杰;基于细观接触理论的堆石料解析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房恩泽;筑坝土石料动力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庚;堆石料的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年
4 吴晓翔;中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对大坝安全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大康;高应力下某筑坝堆石料静力特性及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勇;堆石料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张雯;堆石料的流变特性实验及其流变模型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张茵琪;堆石料蠕变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程博;堆石坝坝体堆石料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侯新强;吉林台一级水电站爆破堆石料的三轴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6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