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响应

发布时间:2018-04-18 04:40

  本文选题:近断层 + 脉冲型地震动 ; 参考:《水利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越来越多的高土石坝正在西部地区建设或规划中,其中许多位于发震断裂带附近,遭遇近场强震的概率随着大坝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坝地震响应特性亟待研究。本文选取10组台湾集集地震实测加速度时程,结合200 m级的面板堆石坝开展动力有限元分析,研究脉冲和非脉冲地震动作用对面板堆石坝的加速度、水平位移以及面板顺坡向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脉冲型地震动相比,脉冲型地震动对大坝堆石体的水平位移和面板顺坡向应力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着PGV/PGA(地面峰值速度/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高地震区修建高土石坝时应对脉冲型地震进行专门研究,综合评价大坝的地震安全性和极限抗震能力。
[Abstract]:More and more high earth and rock dams are under construction or plann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many of which are located near the seismogenic fault zone. The probability of near-field strong earthquak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dams.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m under the action of near-fault impulse ground motion need to be studied urgently.In this paper, 10 groups of seismic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of Jiji earthquake in Taiwan are selected, combined with dynam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200m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the acceleration of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caused by pulse and non-pulse ground motion is studied.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downslope stress on the face slab.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pulsed ground motion o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rockfill and the slope stress of the face slab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on-pulsed ground motion,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GV / PGA (peak ground velocity / peak acceleration).Therefore, when constructing high earth and rock dams in highland seismic areas, special study should be made on pulsed earthquake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seismic safety and ultimate seismic capacity of dam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028,51279025,51508071)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083)
【分类号】:TV641.4;TV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雷霆;沙铺砻面板堆石坝的设计与施工[J];水利技术监督;2001年04期

2 曹淦泉,周云夫;面板堆石坝的施工探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吴强;;应力应变有限元法在面板堆石坝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水利水电;2009年01期

4 黄艳军;;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设计[J];科技风;2011年10期

5 闫静华;;水利工程中面板堆石坝的关键技术[J];吉林农业;2013年09期

6 李俊杰,孔宪京,韩国城;面板堆石坝动力破坏计算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7 宋敬 ;东津面板堆石坝的施工特点[J];江西水利科技;1995年01期

8 陈同俭;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面板堆石坝筑坝设备选型[J];水利水电技术;1997年12期

9 ;全国面板堆石坝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贵州水力发电;1999年S1期

10 李燕辉;省学会与水电五局分会共同主持召开“面板堆石坝学术交流会”[J];四川水力发电;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昭发;薛建;田钢;王者江;梁铁成;;面板堆石坝地质雷达检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关于统计涅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情况的通知[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高面板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孙大伟;刘君健;邓海峰;;董箐面板堆石坝三维动力反应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田斌;程燕;邓海峰;;勐野江面板堆石坝二维动力反应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李锐;隆运国;王抗;;老挝南立1-2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填筑施工技术[A];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著秀;李榕;姚颖;张建海;詹国强;周涛;;斜卡面板堆石坝三维动力响应分析[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兴征;栾茂田;;面板堆石坝三维耦合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与实例分析[A];土石坝与岩土力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陆希;陈念水;张小将;;黄河公伯峡面板堆石坝右岸高趾墙设计[A];2004年水工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于景宗;周旭;康家亮;;双沟面板堆石坝基础处理[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高面板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胡再强;李宏儒;苏永江;;窄陡河谷面板堆石坝数值模拟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恁鉴;世界海拔最高面板堆石坝卡基娃大坝到顶[N];建筑时报;2014年

2 熊泽斌 许立泉;创新,,挺起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的灵魂[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通讯员 乔建平;我国建成150多座面板堆石坝极具坝型竞争力[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聂生勇 王浩宇;打造面板堆石坝强势品牌[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许立泉;“精细设计”雕琢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N];人民长江报;2006年

6 记者 石家铭 甘良波;世界第一面板堆石坝建成[N];中国电力报;2006年

7 ;再塑面板堆石坝丰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乔建平 王新群;把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记者 许江 周文凤;第三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水利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洪亮;233米——“世界高度”是如何创造的[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瑞;基于信息流的面板堆石坝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5年

2 周晖;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加速度分布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泽平;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张宗亮;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周扬;汶川地震紫坪铺面板堆石坝震害分析及面板抗震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蔡新;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夏富洲;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及反分析的神经网络方法[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社荣;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关联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少玄;基于径向基网络的面板堆石坝永久沉降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谢冠华;面板堆石坝接缝数值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陈丽萍;西藏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非线性分析[D];贵州大学;2016年

4 朱虎成;多场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5 谭丽丽;300m级面板堆石坝填筑分期分区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胡峥嵘;面板堆石坝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惠军;机群环境下面板堆石坝施工加载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阴吉英;面板堆石坝地震动力响应非线性数值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姜韶华;面板堆石坝非线性地震响应数值计算方法及三维效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10 李艳丽;面板堆石坝脱空状况分析及其防止措施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6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66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