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粉砂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探讨

发布时间:2021-11-12 0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愈加不足,潮滩(包括盐沼和光滩)作为一种后备的土地资源愈加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此外,潮滩还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物质生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研究潮滩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对于分析潮滩在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上游来沙减少、海平面上升及极端天气背景下的冲淤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潮滩合理科学规划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也可为沿海国家海岸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采集长江口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和室内配置沉积物人工样,采用U-GEMS(UMCES-Gust Erosion Microcosm System)微观侵蚀系统,系统研究了泥沙颗粒组分、固结时间和生物作用(生物洞穴孔径大小和植被叶片面积)对人工样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的影响,同时结合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侵蚀特性研究,给出了长江口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切应力的区域分布情况,为潮滩冲淤演变及相关工程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相关参考。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粘土含量为22.9%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粉砂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探讨


潮滩横向分带Fig.1-1Transversezoningoftidalflat依据有无植被覆盖,可将潮滩分为盐沼和光滩两类典型地貌带(Yang,1999)

潮滩,侵蚀地貌,交界带,盐沼


平衡岸段亦或维持稳定,亦或侵蚀与淤积交替进行(杨世伦,2003a;Shi etal. 2014)。目前,海岸带侵蚀已经成为各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潮滩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蚀退的威胁,如图1-2所示(汪亚平等,1998;Andersen,2001;杨世伦等,2005)。

示意图,生物作用,潮滩,侵蚀特性


延长反应不敏感。1.2.4 生物作用对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影响生物作用(如图1-3)对潮滩表层沉积物侵蚀特性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底栖生物作用和植被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动态变化过程的特征与机理[J]. 张少同,贾永刚,刘晓磊,郭磊,单红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6)
[2]粉砂淤泥质潮滩潮沟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研究现状[J]. 吕亭豫,龚政,张长宽,耿亮,张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3]淤泥质潮滩地貌演变中的水动力及生物过程研究进展[J]. 王宁舸,龚政,张长宽,赵堃,耿亮.  海洋工程. 2016(01)
[4]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的悬沙输运机理研究[J]. 彭俊,刘锋,陈沈良.  泥沙研究. 2015(05)
[5]长江河口拦门沙河段滩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陈勇,何中发,黎兵,杨丽君,张金华.  海洋学报. 2015(09)
[6]崇明东滩南部盐沼植被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丁文慧,姜俊彦,李秀珍,黄星,李希之,周云轩,汤臣栋.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7)
[7]海水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影响研究[J]. 单红仙,王伟宏,刘晓磊,张少同,贾永刚,孙永福.  海洋工程. 2015(02)
[8]近期长江河口冲淤演变过程研究[J]. 张晓鹤,李九发,朱文武,程和琴.  海洋学报. 2015(03)
[9]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研究[J]. 郑杰文,贾永刚,刘晓磊,刘保华,付腾飞,张丽萍.  海洋学报. 2015(03)
[10]Interac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water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 review[J]. 王超,郑莎莎,王沛芳,侯俊.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5(01)

博士论文
[1]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长江、珠江水沙通量影响的研究[D]. 田清.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光滩过渡带沉积动力过程研究[D]. 史本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粘性原状土冲刷特性研究[D]. 洪大林.河海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潜力探讨[D]. 吴晗.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崇明东滩水沙输移及植被影响分析[D]. 吉晓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89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89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