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地貌单元的湍流能耗物理模型试验
本文关键词:岛屿地貌单元的湍流能耗物理模型试验
更多相关文章: 岛屿地貌单元 湍流能耗 物理模型试验 惯性耗散法
【摘要】:岛屿地貌单元是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过程中的沉积核心,研究其消能机制,对理解河口动力过程及三角洲发育演变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岛屿地貌单元的湍流能耗特性概化物理模型,基于16 MHz ADV采集高频流速数据,统计了时均及湍流特征量,并利用惯性耗散法分析了岛屿地貌单元的湍流动能耗率。结果表明,相同控制条件下岛屿地貌单元的形态阻力致使尾流中紊动强度量值为明渠的2~3倍,湍流剪切应力及湍流动能较明渠水流的大近1个数量级,湍流动能耗散率比明渠水流湍流动能耗散率大1~2个数量级。岛屿地貌单元的局部形态阻力导致尾流时均流速的空间梯度、切应力增大是湍流能耗率增大的原因。岛屿地貌单元的汇流作用增加了下游尾流区的水流掺混,并在尾流区域形成大量微尺度涡,导致区域湍流能耗作用增强,有利于岛屿沉积核心发育。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河口动力及三角洲的发育演变过程。
【作者单位】: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动力学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岛屿地貌单元 湍流能耗 物理模型试验 惯性耗散法
【基金】: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项目(2016-12)
【分类号】:TV133
【正文快照】: 1引言珠江河口地形边界复杂,控制着径流与潮流的运动形式,产生了复杂的平均流结构,并影响其能量耗散[1]。珠江河口能量耗散过程本质上是河口湾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对外界作用力(外海潮动力、沿岸流、风、径流等)的响应过程,这些能量最终在河口、三角洲河道输送、消能转化。岛屿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培桐;吴超羽;刘欢;;“门”地貌单元的能量耗散和过程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2期
2 吴超羽;何志刚;任杰;包芸;莫文渊;韦惺;;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变机理研究——以大鳌平原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培桐;陈卓英;;岛屿地貌单元的湍流能耗物理模型试验[J];水电能源科学;2016年09期
2 倪培桐;陈卓英;;基于惯性耗散法的峡口岬角地形能耗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3 陈双喜;赵信文;黄长生;孙荣涛;曾敏;刘凤梅;陈雯;邵磊;;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QZK4孔第四纪沉积年代[J];地质通报;2014年10期
4 董艺辛;刘春莲;陈木宏;曲日涛;吴土荣;赵飞;;珠江三角洲中部大鳌平原晚第四纪古生物记录及环境演化[J];第四纪研究;2012年06期
5 邱立国;韦惺;莫文渊;吴超羽;包芸;;十到百年尺度动力形态模型在珠江磨刀门河口的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4期
6 倪培桐;吴超羽;刘欢;;“门”地貌单元的能量耗散和过程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2期
7 莫文渊;韦惺;邱立国;;A Long-Term Numerical Model of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odaomen Estuary[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12年01期
8 倪培桐;韦惺;刘欢;;珠江河口潮能及其耗散的空间分布[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倪培桐;韦惺;吴超羽;刘欢;;珠江河口潮能通量与耗散[J];海洋工程;2011年03期
10 韦惺;莫文渊;吴超羽;;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欢;吴超羽;许炜铭;杨日魁;;珠江河口底边界层湍流特征量研究[J];海洋工程;2009年01期
2 吴超羽;何志刚;任杰;包芸;莫文渊;韦惺;;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变机理研究——以大鳌平原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3 任杰;吴超羽;包芸;;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中地形演变方法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1期
4 吴超羽;包芸;任杰;雷亚平;史合印;何志刚;;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4期
5 任杰;吴超羽;包芸;;珠江虎门口动力结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吴超羽;任杰;包芸;史合印;雷亚平;何志刚;唐兆民;;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J];地理学报;2006年05期
7 贾良文;吴超羽;任杰;;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J];海洋工程;2006年02期
8 任杰;吴超羽;贾良文;;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代表输入条件[J];水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歌;强非线性湍流的不稳定性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1期
2 马峥,石建军;用人工产生的拟湍流信号检验相干结构的检测方法[J];实验力学;1996年01期
3 李富余,张宏升,陈家宜;大气边界层湍流能量交换特征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4年05期
4 汪健生,张金钟,,舒玮;提取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数字滤波法[J];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5 柳绮年,邬传保,郑彩云;层结流体中湍流锋面特征的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1998年06期
6 许丽人,李宗恺,王体健,金龙山,徐大海;关于湍流多尺度统计理论方法的论证[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7 张斌;王彤;谷传纲;戴正元;;基于动态压力数据的湍流采样数据量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8 苏从先;关于大气层}P对于近地面层中湍流交c鄣挠跋霼O楲[J];气象学报;1963年04期
9 谢象春;湍流自由剪流的自模性理论[J];力学学报;1980年03期
10 李栎,许春晓,张兆顺;利用子波分析对平壁湍流猝发现象的研究[J];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涛;吴子牛;;混合解析/数值方法在隐式求解湍流双方程模型上的应用[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蒋剑波;王利兵;卢志明;;湍流能量耗散率方程的模拟[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李宁;罗纪生;;平板边界层层流到湍流空间转捩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陈文;周海兵;;Levy-Kolmogorov湍流标度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靳秀青;夏振炎;;基于Fourier和Hilbert-Huang变换的壁湍流能量传递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靳秀青;夏振炎;;基于小波变换和FFT及HHT的壁湍流能量传递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张宁;蒋维楣;;城市冠层内建筑物对气流影响的数值模拟[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宏涛;壁湍流多尺度传输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李瑞霞;均匀湍流内湍流—布朗颗粒碰撞的直接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玲丽;大气湍流中光束的漂移和扩展特性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国永;自容式湍流仪的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9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599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