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超结构表面态密度对近藤效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1 18:30
【摘要】:近藤效应作为一个强关联体系在固体物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近藤效应来源于非磁性金属的传导电子被磁性杂质所散射。当系统的温度降到一个特征温度(近藤温度)以下时,杂质原子的费米能级处会出现一个共振峰(近藤共振)。而近藤共振的峰宽可以表征近藤效应的强弱且可以很方便被STM探测到。控制电子和磁性原子的相互作用对未来的纳米磁性器件或者量子信息存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近藤效应的研究近些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最近Li et al.的文章证明了通过量子围栏调控的表面态可以对近藤效应进行调制。单层的Ag生长在Cu(111)表面可以形成超结构。对于形成超结构的1ML-Ag/Cu(111)表面,电子态密度也会随着空间发生变化。所以在1ML-Ag/Cu(111)表面上我们期望也会出现近藤效应被调制的现象。之前的文献报道在1ML-Ag/Cu(111)表面研究Co原子的近藤效应,他们只给出单个的数据点但没有对在不同位置近藤效应进行讨论。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研究了 Co原子在1ML-Ag/Cu(111)表面的不同位置的近藤效应。利用原子操纵,我们可以把单个Co原子放置在1ML-Ag/Cu(111)超结构表面的不同位置进而可以研究Co原子在不同位置的近藤效应。我们发现近藤共振的峰宽在1ML-Ag/Cu(111)表面的不同位置会有变化:在hcp/fcc边界(hcp/fcc boundary),Co原子的近藤峰宽几乎和态密度变化无关;但对于fcc区域,我们发现近藤效应的变化和局域态密度的变化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即近藤效应是随着位置变化的。为了去理解随着态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近藤效应,我们进一步利用紧束缚近似去计算1ML-Ag/Cu(111)表面的局域态密度(LDOS)。通过对比实验和计算得出的局域态密度,我们发现1ML-Ag/Cu(111)表面态密度的空间变化的主要来自于表面态的贡献。在1ML-Ag/Cu(111)体系中不仅表面态电子,体态电子也同样贡献近藤效应,我们利用最近报道的近藤模型去拟合我们的数据。最后我们定量的给出体态和表面态的贡献大小,即磁性原子和体态电子的耦合系数(Jb)和磁性原子和表面态电子的耦合系数(Js)。这些结果表明了超结构对近藤效应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表面态对近藤效应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礼军;赵建华;;有趣的近藤效应[J];物理;2016年07期

2 戴闻;;铁磁体中的近藤效应[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3 戴闻;量子点中的近藤效应[J];物理;1999年07期

4 江浪;李洪祥;胡文平;朱道本;;量子点与分子器件中的近藤效应[J];科学通报;2005年22期

5 ;半导体、微电子技术与纳米技术[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12期

6 吴绍全,周波,贺达江;含量子点的A-B环中的持续电流(PC)与环尺寸的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潘栓;赵爱迪;杨金龙;侯建国;;通过单分子化学调控单个离子磁性——单分子“手术”开启分子磁性“开关”[J];物理;2006年02期

8 梁万秋;肖志强;郭振平;;Eu掺杂的Na_(0.8)CoO_2的电输运特性[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罗勇锋;;外加磁场对具有磁性杂质的单量子点系统输运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4期

10 张明玉,刘宁,严国清,彭振生;La_(0.67-x)Er_xSr_(0.33)MnO_3(0.00≤x≤0.20)体系的磁电特性和低温电阻率反常[J];中国稀土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朴淑瑜;近藤状态下单电子活动特征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启立;表面态对近藤效应的调控:实验和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付新闻;强关联氧化物薄膜的应力调制效应及低温反常输运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3 罗永康;铈基磷族化合物中磁性和近藤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邹维科;在光场作用下量子点系统中的散粒噪声[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雨;过渡金属酞氰分子吸附体系中近藤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江文兵;准一维材料R_2Ni_(12)As_7(R=Ce,Yb)和EuNi_5As_3的制备和物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李林;介观量子体系中的近藤效应[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克学;超结构表面态密度对近藤效应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8年

2 张荣;量子点shuttle系统近藤效应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3 鲁彦涛;稀土金属相间化合物的结构及磁性[D];扬州大学;2009年

4 黄丽;低维介观体系物理特性的格林函数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牛春江;碳纳米管量子点电子输运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7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77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