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拆装机器人逆解研究
【图文】:
装的需求,设计了一台拆装机器人代替人工工作。其生产线运动如下:工件(铜管)整齐地排列在直线式链条上的工装上,相邻工件的距离为40mm。当链条以10mm/s的速度匀速运行,铜管通过感应器进行加热焊接,焊接完毕机器人对其进行抓取,水平跟踪运行链条的同时把工件拆出放置在固定的位置。根据上述连续生产线的实际情况,需要设计满足工作要求和尺寸要求的拆装机器人,其机器人的工作半径为400mm。根据实际要求对其设计加工组装后得到拆装机器人的实物模型,如图1所示。机器人整体采用串联型连杆结构[2],主要包括底座和腰部的旋转、大臂的摆动、小臂的摆动和手爪相对腕部的旋转,共4个自由度。底座与腰部之间的旋转为了满足工件抓取后回转放置功能;大臂安装在腰部的两侧,摆动实现末端的前后移动;小臂通过连杆机构安装在大臂的后端,摆动实现末端的上下移动;手爪安装在腕部,绕其转动满足在抓取工件后保证水平跟踪一段位姿;腕部是采用双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控制运动过程中的水平性[3]。另外,各个驱动电机极限位置处都装有接近开关,在工作过程中碰到接近开关后急停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图1拆装机器人实物图2运动学分析2.1坐标系建立采用D-H法[4]对上述的拆装机器人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取机器人底座的中点为原点坐标系,其他的坐标系在相邻关节连接处,相邻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用坐标变换矩阵来描述,最终得到末端点关于原点坐标系的矩阵变换。图2拆装机器人连杆坐标系根据连杆长度参数与坐标系得到拆装机器人的连杆变换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αi-1表示连杆扭转角;ai-1表示连杆的长度;θi表示连杆之间的夹角;di表示连杆之间的距离;d1=138mm,d2=135mm,d3=160mm,d4=4
4个自由度。底座与腰部之间的旋转为了满足工件抓取后回转放置功能;大臂安装在腰部的两侧,摆动实现末端的前后移动;小臂通过连杆机构安装在大臂的后端,摆动实现末端的上下移动;手爪安装在腕部,绕其转动满足在抓取工件后保证水平跟踪一段位姿;腕部是采用双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控制运动过程中的水平性[3]。另外,各个驱动电机极限位置处都装有接近开关,在工作过程中碰到接近开关后急停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图1拆装机器人实物图2运动学分析2.1坐标系建立采用D-H法[4]对上述的拆装机器人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取机器人底座的中点为原点坐标系,其他的坐标系在相邻关节连接处,,相邻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用坐标变换矩阵来描述,最终得到末端点关于原点坐标系的矩阵变换。图2拆装机器人连杆坐标系根据连杆长度参数与坐标系得到拆装机器人的连杆变换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αi-1表示连杆扭转角;ai-1表示连杆的长度;θi表示连杆之间的夹角;di表示连杆之间的距离;d1=138mm,d2=135mm,d3=160mm,d4=49.5mm,d5=19mm,d6=30mm。表1连杆坐标变换参数表连杆iαi-1ai-1θidi变量范围θi190°00d1-160°~160°20°d20010°~90°30°d300-150°~-45°490°d40d5-θ2-θ350°d600-120°~120°2.2运动学正解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指输入各关节的转动角度参数,得到末端的位姿。机器人连杆变换矩阵的通用表达式:i-1iT=cosθi-sinθicosαi-1sinθisinαi-1ai-1cosθisinθicosθicosαi-1-cosθisinαi-1ai-1sinθi0sinαi-1cosαi-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兵;张敬东;万晓东;殷国富;;有障情况下六关节机械手的逆解求解[J];制造业自动化;2013年05期
2 费燕琼,冯光涛,赵锡芳,徐卫良;可重组机器人运动学正逆解的自动生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3 庾晋,白木;神奇的机器人世界[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年03期
4 ;2001恩格尔伯格机器人奖颁布[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年05期
5 ;神奇的机器人世界[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年Z5期
6 宋树藩;采用机器人的有效自动化[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年06期
7 ;创造出色的机器人[J];个人电脑;2003年04期
8 ;危险作业机器人——人类的好帮手——访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戴先中教授[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9 小才;;机器人时代[J];电脑爱好者;2006年13期
10 宋海宏;;机器人技术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朝虹;张海珠;;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明辉;王楠;李斌;;面向灾难救援的机器人控制站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郭戈;王燕;王伟;;一种多机器人协作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4 崔世钢;邴志刚;彭商贤;王玉东;;基于远程脑概念的服务机器人开发平台的设计与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莹;丁X;许侃;;国际机器人科学知识前沿演化的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矫燕;赵群飞;黄杰;杨汝清;;基于两足步行椅机器人的人在环中的助残机器人控制系统[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薛颂东;曾建潮;杜静;;具运动学特性约束的群机器人目标搜索[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8 张国伟;李斌;龚海里;王聪;郑怀兵;;废墟洞穴搜救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崔世钢;方景林;刘嘉q;彭商贤;邴志刚;;服务机器人开发中测控问题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国盛;李云霞;李骊;;一种基于极坐标系下的机器人动态避碰算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琳;机器人总动员[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记者 孙亚斐;千余支队伍携机器人亮相金城[N];兰州日报;2011年
3 崔鑫;机器人也能和您一起下厨[N];北京科技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陈淑娟;机器人走近生活[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财宣邋Q孟推
本文编号:2579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