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
本文关键词: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基于近10年来国内学者提出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和案例分析,构建了以生态、低碳、循环为核心,关注旅游惠民的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并详细介绍了此模式的内涵、实施路径及支持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所谓生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以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如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粗放式开采等,这些行为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特征及资源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麻学锋;龙茂兴;;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商业研究;2006年14期
2 舒小林;明庆忠;毛剑梅;麻新华;;生态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4 艾菊红;;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业社;;中西部山区小城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湖南隆回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2 杜宗斌;;乡村低碳旅游发展路径分析——以浙江湖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张家友;胡剑波;;资源枯竭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旅游资源开发——以个旧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廖钟迪;滕腾;;自然保护区低碳旅游开发中的产品设计研究——以广西龙虎山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5 孙梅红;;乡村旅游负面产业效应及基于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蒋焕洲;;贵州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7 吴辰君;王淮梁;;生态理念在敬亭山太白湖景观改造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孙同光;贾宏涛;;农家乐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9 王平;;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J];北方经济;2011年16期
10 邓许红;魏世勇;;文化旅游的变异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尹珩;洪卫;;规划环评中低碳方案适应性分析研究实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蔡萌;汪宇明;吴文佳;钱磊;;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模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吴羽;赵世钊;;试论屯堡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构性保护[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方茜;;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比较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吴倩;;绿色理念在低碳旅游中的实践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宋一兵;古翠芝;;广东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挑战[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邓阿岚;李庆雷;郭喜梅;;民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障碍及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旅游地为对象[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凌云;张金山;王恒;李飞;庞世明;;密云县绿色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俸俊玲;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王婧;基于服务共享中心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罗琳;贵州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汝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花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丽彤;承德坝上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杜丽丽;我国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华,张小林;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2 曹宇,欧阳华,肖笃宁,陈高;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3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笑秋;贵州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4期
5 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构建“大湘西”旅游发展新平台[J];开发研究;2004年01期
6 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年03期
7 张建雄;滇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三大模式比较分析[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8 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年05期
9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年01期
10 吴全,王冬萍;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献溥;生态旅游年再谈生态旅游[J];植物杂志;2002年02期
2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3 朱斌;生态旅游异军突起[J];经济论坛;2003年23期
4 宋伟良;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宋瑞;生态旅游的多重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宋瑞;生态旅游的多重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张蓝青;纵论青海湖区的生态旅游[J];青海环境;2003年01期
8 曹宁;浅议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3年03期
9 陈克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对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09期
10 赵立新;浅谈生态旅游与延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芙蓉;;福建省生态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封毅;封钦;;发展贵州生态旅游 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李乐京;;重视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安娜;;生态旅游的内涵——以自然为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李晔;;基于泛化现象的生态旅游分类[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范忠勇;陈苍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助金;;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水土保持工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石标;生态旅游 走出误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郑阳;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国外生态旅游管理与文化介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贾鹤鹏;北极生态旅游兴旺环境保护堪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杨冬松;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玫;生态旅游家园的呼唤[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曹新军 王建国;湖滨生态旅游城魅力初显[N];中国旅游报;2003年
8 曹新向;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9 刘小龙;如何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农业[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杨登保 闫静霞;宁夏生态旅游:在生态脆弱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晓晶;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空演变及提升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5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苏萤雪;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张小舟;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曼曼;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颜颖;丰宁生态旅游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石丽;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09年
7 于笑云;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雷明辉;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孙秉明;临朐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袁丽;湖南省生态旅游标准构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7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0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