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杂适应系统配置研究——以三江平原为例
本文选题:三江平原 + 农业水土资源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针对三江平原农业用水、用地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系统最大效能问题,以农垦建三江分局2011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构建了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复杂适应性配置模型,并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下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都有所增加,生态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减少。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其高效利用的土地面积会随之减少,造成大量的土地不能有效得到利用,严重阻碍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耦合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上述非线性关系以及各子系统对水量变化敏感程度的不同正是其适应性的表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江平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water use in Sanjiang Plain, the structure of land is unreasonabl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2011 data of Sanjiang Sub-Administr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idea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s used.The complex adaptive alloc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Sanjiang Plain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volutio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optimal allocation under different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schemes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and grain yield increased, and the ecological area de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With the reduction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the area of land used efficiently will be reduced, which will result in a large number of land can not be used effectively, 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The above nonlinear relation and the sensitivity of each subsystem to water change are the performance of adaptability.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n Sanjiang Plain.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9032,51279031)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1096) 黑龙江省高校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项目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155-NCET-00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分类号】:F323.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品杰,赖红松;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6期
2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3 李天霄;付强;彭胜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4 胡振琪;赵淑芹;;中国东部丘陵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5 李丽红;李鲁华;马松梅;周丽;;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刘昌明,孙睿;水循环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7 卢晓杰;张克斌;李瑞;;柴达木盆地香日德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8 赵菲菲;刘东;于苗;于新伟;;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9 沙金霞;刘彬;谢新民;鹿海员;;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9期
10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姜宁;;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红;李鲁华;马松梅;李智敏;朱江;;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2 葛兴燕;黄涛珍;;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赵振国;黄修桥;徐建新;;灌区水文循环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4 杨婉;李鹏;于书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冀楠;王会昌;任祥源;李燕;;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南召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1期
6 郭东林;杨梅学;屈鹏;万国宁;王学佳;;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研究:回顾与探讨[J];冰川冻土;2009年06期
7 张永帅;哈尼帕·哈布都拉;;基于LINGO 11.0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8 聂立水,李吉跃;应用TDP技术研究油松树干液流流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姜法竹;王存;杨秀峰;;品牌小包装食用油营销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10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雷孝章;曹叔尤;江小华;;森林系统对降雨径流的调节转换规律研究[A];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于少康;赵小敏;王珂;李芳颢;;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富阳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袁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石英;朱德举;郧文聚;程锋;;遗传算法用于产生可供选择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案[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7 任永泰;邓华玲;徐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冯艳;付强;李国良;李伟业;刘仁涛;;水稻需水量预测的小波BP网络模型[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付强;李国良;;三江平原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的混沌分析[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佳信;史海滨;郭克贞;;鄂尔多斯台地饲料玉米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艳伟;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文娟;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异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宋孝玉;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叶建;城市土地供应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孟翠翠;基于SWAT模型的黄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甘奇慧;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彭洋;兴国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赵羚;“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高彩云;河北省山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林艳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宗杰;多目标下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靖;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溶地下水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存;张妍;张红侠;;商洛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2 陈其春,吕成文;含山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4 杨顺顺;栾胜基;王颖;;基于CAS理论的循环经济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智全;于爱忠;罗珠珠;陈年来;黄高宝;;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6 戚登臣;陈文业;张继强;吴三雄;袁海峰;;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退化原因及综合修复对策[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7 郭承录;李宗礼;陈年来;刘蕾;;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J];草业学报;2010年06期
8 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葛颜祥;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2 余炳辉;粒子群优化算法试验研究及扩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付民;矿区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高波;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靖;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举措[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04期
2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朱高龙;石河子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浅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邱建军,王道龙;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03期
5 冯晓东;常丹东;;水土资源抑损补偿制度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聂光镛,史世斌,,陈正文;内蒙古赤峰市敖包小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7 张文渊;;海堤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2年01期
8 张黎明;;对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2期
9 何丽丽;丁学赏;梁凤建;;河道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探讨[J];海河水利;2009年05期
10 张景霞;;历史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志远;;西北黄土高原城郊水土资源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娜;付强;贺延国;;蚁群算法在水土资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雷瑞芳;;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与保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张军海;李秋梅;张显双;;水土保持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5 李本章;齐春香;赵松;;庆云县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利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6 蒲玉宏;;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耦合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青龙;李明俊;李耀庭;张益民;谢立新;;以镇江为实例对水土资源联动经营模式的探讨[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钟瑞森;董新光;;由区域水盐平衡优化管理阿瓦提灌区水土资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西北地区种植业水问题分析与水土资源利用——以泾河流域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周泽民;马秀丽;;浅析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及治理措施的对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力 刘佳;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冯威力;保水土资源 保粮食安全[N];农资导报;2004年
3 记者 王恩瑞邋通讯员 廉海平 李明;我省3年内将建100条高标准坝滩联治精品工程[N];山西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缪龙华;“马蹄之乡”青山镇获评广西一乡一业乡镇[N];桂林日报;2009年
5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 张东辉;水土保持发展之路[N];毕节日报;2009年
6 记者 吕晓扬;开采瓷泥应保护水土资源[N];潮州日报;2010年
7 刘大根;北京水土资源治理开发成效显著[N];中国水利报;2001年
8 陕西省副省长 姚引良;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全民共建秀美山川[N];陕西日报;2011年
9 周芙蓉;贵州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N];西部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健康 欧阳光;依法保护水土资源服务宜居城市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邱建军;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4 赵爱军;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孙建光;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徐存东;景电灌区水盐运移对局域水土资源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石丽忠;辽宁省农业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9 孙艳红;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杜丽娟;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立莹;黄骅市水土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平衡调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毋黎明;河南省水土资源空间配置及对产能的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于新伟;基于混沌理论的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复杂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萌;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系统复杂性测度及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任金来;模糊评判法评价小流域水土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效益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杨巧宁;基于SD模型的山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凌晓;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水土资源优化利用与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孙一博;灰色关联法分析小流域水土资源配置方案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于苗;建三江管理局水土资源复合系统分形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朱新云;山东省广饶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44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445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