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4-13 16:57

  本文选题:耕地资源 + 价值构成 ; 参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5期


【摘要】:我国耕地价值核算的相关研究,经历了由单一的生产养育功能核算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这种关注的转变,源于学者们对耕地价值外部性及征收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关注。由于耕地资源价值构成的复杂性,用以核算耕地价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收益还原法和替代法仍是主流的耕地价值核算方法。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如何依据环境的转变及时更新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进一步拓展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方法以及探索耕地价值的补偿途径应得到学者们的进一步关注。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ultivated land value accounting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ingle production and nurturing function accounting to comprehensive value accounting such as economic value, social value, ecological value and so on.The change of attention stems from scholars' concern about the exter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value and the low standard of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the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are also varied, but the income reduction method and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are still the mainstream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he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For future research, how to update the value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further expand the accounting method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value and explore the compensation way of cultivated land valu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by scholar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基金】:辽宁省2012年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GL009) 2014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lslktziyyjj-2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4M551116)
【分类号】:F32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建;易乐庆;彭珏;;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的耕地社会价值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2 龙斯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划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5年03期

3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4 牛海鹏;;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5 高岩;山东省2000年耕地承载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4期

6 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7 石忆邵;尹昌应;王贺封;谭文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8 尚倩倩;宋戈;向长玉;;黑龙江省巴彦县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定量测算[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3期

9 屈宇宏;梅昀;任君;;基于耕地总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以襄阳市谷城县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2期

10 杨星卫,薛正平,陆贤;水稻遥感动力估产模拟初探[J];环境遥感;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9期

3 刘成;赵宝苹;许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机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4 杨耿;李世平;;对新农村建设中农地保护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5 黄娟;刁承泰;;简论耕地生态外溢效益的经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7 许恒勇;王继文;苏晓萍;王彦;;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8 马驰;秦明周;;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9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10 孙爱莲;李效顺;;基于耕地综合价值测算的XX市征地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翔;刘黎明;;1980-2010年我国耕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效顺;曲福田;张绍良;公云龙;李晶晶;;我国城市牺牲性、损耗性蔓延假说及其验证——以徐州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雪莹;;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翟玉顺;;临川县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周治国;曹卫星;王绍华;王启猛;;区域作物生产系统潜力分析[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治国;曹卫星;;基于GIS的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系统[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范胜龙;;从耕地资源价值论我国耕地征用补偿的完善——以福建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张华;;福建闽北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江冲;陈哲;李论;;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征地补偿探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雯;;浅谈林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丽;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8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覃事娅;耕地储备理论及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磊;张志;师永强;曹华玲;高松峰;;武汉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2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3 金建君;;浙江省温岭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4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7 樊小钢;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宗臻铃,欧名豪,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9 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10 王舒曼,谭荣,吴丽梅;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 程序;[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罗守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辛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年

7 高瑛;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肖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耕地资源减少 形势十分严峻[J];新疆农业科技;1994年06期

2 刘琳,杨同利,张明杰,许月明;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及评价——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5期

3 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牛星,欧名豪,李晓刚,吴静;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2期

5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6 李应中,毕于远,,杨瑞珍,梁佩谦;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年04期

7 马新文,栗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3期

8 黄贤金;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9 耿庆彪,侯青;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1999年06期

10 乔木,马虹,杨发相,岳健,孙莉,张占君;新疆典型区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3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丁玲玲;林爱文;;GIS和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秀红;傅小锋;;耕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姚立英;;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陶军德;王振亚;伏荣林;;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9 邓红蒂;;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陈印军;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N];农民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3 记者 吴洋 实习生 杨臻;喀什市 集中耕地资源打造南疆“大菜篮”[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市政协驻阜平县委员小组;努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N];保定日报;2007年

6 记者王华楠;我国有不同适宜度耕地资源8亿亩[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于法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乌云斯琴 任一龙;部长眼里的中国资源能源发展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记者 夏元 实习生 丁一;搞好移土培肥工程 保护库区耕地资源[N];重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4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成丽;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刁巍杨;我国区域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斐;河北省山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宁文波;陕西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浩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田晓红;山西省永济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5 吴俊峰;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范卓斌;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段亚枫;河北省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陈园园;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康开进;福建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5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45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