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本文选题:新疆 + 水资源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摘要】:选取水资源开发率、水资源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供水量、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需水定额及生态用水率共8个主要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为0.3179,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水资源供给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保障,进一步开发潜力较小,在跨越式发展中必须适度发展以保障新疆水资源健康。
[Abstract]:Eight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development rate, water utilization rate,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 volume, per capita water supply, water supply modulus, water demand modulus, water demand quota and ecological water use rate, are selected as evaluation factor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Xinjiang is evaluat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Xinjiang is 0.3179,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has a considerable scale, water resources supply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mal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oderate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ps and bounds.
【作者单位】: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编号:MUC98507-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112KYZY53)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魏武;陶涛;邹鹰;;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2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3 王暄;;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广东水利水电;2010年08期
4 周宏飞;张捷斌;;新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其承载能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5 董雯;刘志辉;;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0年02期
6 唐数红;;对新疆水问题的基本认识[J];干旱区研究;2010年05期
7 李吉玫;徐海量;宋郁东;张占江;;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8 张占江;李吉玫;石书兵;;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7期
9 杨广;何新林;付杨;代琼;张亮;;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人民黄河;2009年01期
10 陈洁荣;郭瑜;;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模糊优选评判分析及其在张掖地区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赵新华;李国金;王亮;廖静;;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2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4 周亮广;;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5 王志良;李楠楠;张先起;史自立;;基于岭回归的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6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7 周蕾;;新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与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8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9 陈雄,刘俊杰,吴寅,张震斌;矿井水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安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10 陶月赞;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3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6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9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张运鑫;王鹏;;由水资源承载力浅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宋福忠;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新民;干旱区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4 王顺久;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好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忠升;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庞清江;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6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方月;基于GIS技术的新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海林;泰安市复合水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全;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适宜覆盖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温淑瑶,马占青,周之豪,马毅杰;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3 夏军,史晓新;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4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5 贾绍凤,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6 陈亚宁,崔旺诚,李卫红,张元明;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7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8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张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情景决策[J];地理研究;2005年05期
9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10 张鑫,王纪科,周建召;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及提高承载力的途径[J];地下水;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金禄;模糊决策权重灵敏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万晓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杨金鹏;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黄辉;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淑媛;张勃;吕永清;刘艳艳;;基于隶属函数法的包头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人民黄河;2009年01期
2 刘明智;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晓玲;;合理利用新疆水资源 促进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发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齐青,孙晓明;加强新疆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新疆地质;2001年04期
4 孟丽红;陈亚宁;李卫红;;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1期
5 白凌英,张俊巧;石家庄市市区水资源短缺及影响评价[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6期
6 朱雪宁;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公共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45期
7 李春雨;浅谈缺水型城市的水资源商品化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6期
8 王彦平;张翠莉;;论山西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9 胡四一;;把握新机遇 落实新要求 切实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J];中国水利;2006年11期
10 盖美;田成诗;;大连市水资源现状及成因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哈建强;朱艳飞;;雨水资源在沧州的应用及综合规划简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杨志英;凌春;;水、农业与经济——由我国水资源短缺看农业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蒲春玲;谢应华;;新疆土地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刘民;祖振阳;;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实施人水和谐发展战略[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5 胡建卫;林超;;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新疆矿业开发[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彰前;邓赞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必须保护好水资源——浅析武冈市水资源问题及对策[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瑜;庄会波;宋秀英;;山东水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征;赵超博;李燕;卜鹏;;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调度的一点认识[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敏;王春华;;黄河河口地区水资源问题研究[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塔义尔·肉孜;;新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卫刚;及早重视水资源短缺问题[N];新疆日报(汉);2011年
2 曹培锋 周迎久;河北着力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刘亚军;大凌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N];朝阳日报;2011年
4 邯郸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 刘梦祥;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保障区域经济中心建设[N];邯郸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玉亮;我省着力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N];河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方尚俊;邯郸大手笔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7 ;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水资源短缺制约发展迫切需要突破[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胡加齐;墨解决水资源短缺有招法[N];中国水利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楼励;水资源短缺 敢问路在何方[N];民主协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姚润丰;北京水资源短缺有效缓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宇平;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2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孙弘颜;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罗清;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周玉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6 黄明聪;闽东南地区水资源短缺调控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红丽;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赵庆建;河北省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耿福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峰;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李明明;安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珏;新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雪;海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海明;内蒙古水资源供需问题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田术存;漳卫南运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曾发琛;西安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李振波;新疆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生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9 朱秀清;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田鹏;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82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8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