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与动态预测
本文选题:水资源 + 生态足迹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根本,是社会发展之命脉,随着水危机的日益加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3~2012年西藏自治区的水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西藏水资源生态足迹2003~2008年间由0.015 4上升至0.021 2hm2·人-1,2009~2012年逐渐下降;10年平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分别为1.217 0和1.198 6hm2·人-1,2003~2012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西藏第一产业水资源生态足迹比例高达90%,第二产业最低为1.07%.藏东南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盈余明显高于藏北地区,其中拉萨与阿里地区最低;2003~2012年各区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林芝、山南、昌都下降较为显著.经模型预测,西藏2013~2017年的生态盈余仍呈下降趋势,西藏的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工作应尽快提上日程.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are the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and the lifebloo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worsening of water crisis,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3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ibet increased from 0.015 4 to 0.021 2hm2 from 2009 to 2012, and the averag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surplus of water resources in 10 years were 1.217 0 and 1.198 6hm2 from 2003 to 2012, respectively.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surplu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he ratio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imary industry in Tibet is as high as 90 and that of secondary industry is 1.07. The ecological surplus of water resources in southeast Tibe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thern Tibe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surplus of water resources in Lhasa and Ali regions decreased from 2003 to 2012, while Linzhi, Shannan and Qandu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t i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that the ecological surplus of Tibet from 2013 to 2017 is still on the downward trend, and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ibet should be put on the agenda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JY031)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达娃;;西藏地区水资源利用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2 张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3 王文国;何明雄;潘科;祝其丽;周芸;樊毅;胡启春;;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9期
4 王林;;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期
5 王俭;张朝星;于英谭;李法云;马放;;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模型及应用——以沈阳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6 常龙芳;;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5期
7 王宁;粟晓玲;;陕西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安照,田丽;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在工业用水量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汪云霞;;关于城市圩区雨水排放的初步探讨[J];安徽建筑;2006年05期
3 汪云霞;;浅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4 陆鸣;李东亮;许自成;刘秀彩;许寒春;;卷烟烟气焦油量的ARMA预测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5 张帅;董泽琴;王海鹤;邹凤钗;;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计算——以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6 张帅;董泽琴;王海鹤;邹凤钗;;基于“市公顷”模型的某县级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王红;黄英;娄昭;;喀斯特山区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8 巨克军;;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9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10 王燕鹏;于鲁冀;卢艳;;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问题研究(1949-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凯;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葛颜祥;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9 陈杰;中小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杨涛;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中的财政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军;洪辉;付娜;杨建琴;;水资源生态足迹消费账户及其计算模型——以西安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1期
2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3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王建华;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5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6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7 柯礼丹;全国总用水量向零增长过渡期的水资源对策研究——兼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J];地下水;2001年03期
8 柯礼聃;1949~2000年中国用水状况及发展分析——续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J];地下水;2002年03期
9 邓晓军;谢世友;王李云;黄岩;;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10 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群义;;松嫩低平原水资源生态优化策略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4期
2 李培月;钱会;吴健华;魏亚妮;;银川市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1期
3 严立冬;屈志光;方时姣;;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4 李波;李春娇;王铁良;;辽宁省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冯尚友,刘国全,梅亚东;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及其持续发展[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6 洪辉;付娜;;浅谈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0期
7 刘巍,宿华,武丽萍,刘永懋;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生态组合及开发利用方向研究[J];北方环境;2001年02期
8 文彦君;;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9 史安娜;林基泳;李淼;;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淮河流域发展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廖柏明;;广西水资源生态保护的法律对策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聂爱平;;我国水资源生态保护立法探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娅;匡耀求;黄宁生;;东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钟臣彪 钟佳华;长汀改善汀江水资源生态环境[N];闽西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娜;辽宁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畅;湖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洪辉;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安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孙芳玲;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牛r,
本文编号:1787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8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