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4 19:21
【摘要】: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递变性,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由于受水资源的约束和特殊区位优势的影响,岷江上游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转变为生态产业体系模式、节水型生产生活模式、生态型城乡发展模式,同时还应当采取切实措施,系统全面地考虑流域较长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shows a strong variability in time and a strong imbalance in space.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 location advantag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ecological industrial system, water-saving production and life mode, ecologica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practical measures should also be taken to giv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she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to further coordinate life,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water u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will be gradually reali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屏障体系研究”(2012SZ0053)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吉玫;徐海量;宋郁东;张占江;;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2 李莲芳;曾希柏;李国学;梅旭荣;;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潮白河流域水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姚治君,王建华,江东,陈传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邓铭江;龙爱华;龚原;马金玲;;额尔齐斯河流域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12期

5 张丽,董增川;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浅析[J];中国水利;2002年10期

6 高瑞忠;李和平;佟长福;格日乐;;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2期

7 杨朋;宋述军;;岷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2期

8 赵兵;;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赵新华;李国金;王亮;廖静;;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2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陈水木;陈爱平;;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鄱阳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4 田智慧;高胜超;;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雄,刘俊杰,吴寅,张震斌;矿井水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安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7 杨秋林;;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8 陶月赞;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杨旭;;模糊数学在松北湿地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10 卞建民;汤洁;林年丰;李昭阳;张芳;;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霍林河流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South Tiaoxi River Lin'an Section by Improve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4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8 代进锋;李畅游;张生;武国正;李卫平;;乌梁素海水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文川;邱林;马建琴;;郑州市非常规水水质综合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范良千;流域非点源贡献率核定及总量负荷分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昕;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郭忠升;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兵;基于多目标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程丽;济南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程向朝;产业集聚区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孟江涛;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陈忠,秦巧燕,张竹清,黄丽华;模糊数学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04年06期

2 ;对继续治理潮白河的建议[J];北京水利;1999年03期

3 刘建生;潮白河排污情况调查[J];北京水利;1999年03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О.Л.玛尔柯娃;袁子恭;;水资源区域再分配问题的设计方案[J];地理译报;1982年03期

6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邓铭江;龙爱华;章毅;李湘权;雷雨;;中亚五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8 龙爱华;邓铭江;李湘权;章毅;雷雨;;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9 张鑫,王纪科,周建召;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及提高承载力的途径[J];地下水;2001年02期

10 李进;陈益滨;师伟;梁煦枫;;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明,汤宗祥;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防治[J];山地研究;1995年04期

2 田雨;方自力;谢强;潘红丽;刘兴良;;岷江上游植被在汶川地震中的损毁及灾后恢复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3 李崇巍,刘世荣,孙鹏森,葛剑平;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及生态水文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4 张一平,张昭辉,何云玲;岷江上游气候立体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04年02期

5 丁瑞华;;岷江上游鱼类及保护问题[J];四川动物;2006年04期

6 李崇巍,刘世荣,孙鹏森,张远东,葛剑平;岷江上游植被冠层降水截留的空间模拟[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7 包维楷,陈庆恒,陈克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环境优化调控技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8 王青;石敏球;郭亚琳;张宇;;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11期

9 向双,丁建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3年03期

10 张一平,何云玲,钟水新,刘玉洪,窦军霞;岷江上游山地森林生态气候效应[J];山地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3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功能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丁瑞华;;岷江上游鱼类及其保护问题[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志琦;岷江上游六家水电厂结盟[N];华中电力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长江上游生态之“伤”怎样愈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四川记者站;再造岷江秀美山河[N];科技日报;2003年

4 王代林;岷江源种树人力与天力的五年拉锯战[N];四川日报;2007年

5 傅雪军 记者 朱会伦;四川干旱河谷种出反季节蔬菜[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京涛;岷江上游植被蒸散时空格局及其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严代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复重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李梅;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徐留兴;岷江上游径流变化特性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炜银;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启东;岷江上游水沙变化与森林破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3 全Oz;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卢涛;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秦嘉励;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6 张冬贵;岷江上游水源区地质背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蕾;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额冬梅;岷江上游干旱河谷5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耗水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朱俊霖;岷江上游地区阶地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沈曼;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地震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01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01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9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