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对耕地资源变化数学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以江苏省兴化市、靖江市为例
[Abstract]: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often used to fit the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hange in land use planning, but its fitting effect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search areas. Taking Xinghua City and Jingjiang City, which have clos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aper uses logarithmic model, Kuzniz model, logical Stig model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to simulate the chang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rom 1980 to 2009. The difference of fitting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gistic model has the best fitting effect in Xinghua Cit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emphasi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while the logarithmic model is the best in Jingjiang City. The deep reason is that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is the extension expansion of industry and trade, and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As a whole,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model fitting effect.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035)
【分类号】:F127;F323.21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2 孙强;蔡运龙;王文博;;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3 曹银贵;王静;程烨;付梅臣;饶彩霞;许宁;;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4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5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6 杨斐;肖玲;张玲;张丽慧;赵达炜;;甘肃省耕地、粮食分析研究预测——基于灰色组合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7 徐艳;周勇;湛蓝;;基于灰色模型GM(1,1)的荆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8 吴桂平;曾永年;杨松;齐庆超;;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J];经济地理;2007年06期
9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2期
10 姚鑫;杨桂山;万荣荣;;谱系聚类法在小区域粮食安全预测中的应用——以昆山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郭宁;宋芙蓉;;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1期
2 雷战波;杜浩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及模型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5期
3 刘志凌;孙燕;;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4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5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6 ;Spa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 Kunming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7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uman Driving Forc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Use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3期
8 ;Pressure on Cultivated Land in Fengxian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9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Farm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10 ;Changing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婉晶;黄贤金;;基于MAPGIS的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方法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晓璇;胡德勇;汤庆新;;基于RS和GIS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封丘市为例[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玲玲;林爱文;;GIS和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我国城乡结合部农地城市流转的数量控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杨永芳;艾少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补偿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刘振举;蔡强国;李国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付青叶;生物燃料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10 方炫;黄土高原乡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常成;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晓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农民利益保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岚;云南省耕地分布及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史赵霞;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臣;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丽丽;于都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忠;安徽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预测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2 徐小黎,史培军,杨明川;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石瑞香,康慕谊;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4 朱振华,濮励杰,彭补拙,刘晶;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5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6 汪朝辉,王克林,熊艳,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7 俞勇军,陆玉麒;江西省耕地变化及保护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8 聂艳,周勇,陈平,肖辉;基于GIS的耕地定级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9 李玉平;蔡运龙;;浙江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杨桂山,王彪;长江三角洲各类开发区发展态势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3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余良;孙长载;李明悦;;天津农业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武宏文;李世平;;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陆敬山;李玉平;蔡运龙;;邢台市耕地变化及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蒋满元;唐玉斌;;论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田淑英;;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动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9期
9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10 李保莲;周慧;;河南省耕地资源分析与供需预测[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杜新波;孙习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兼论耕地资源价值[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9 王军 陈辉;新城积极保护可耕地资源[N];中国黄金报;2013年
10 记者王华楠;我国有不同适宜度耕地资源8亿亩[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段亚枫;河北省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蒋冬梅;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内涵及其量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陈园园;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启宇;四川省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9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1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