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6:46
【摘要】: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己经出现了不协调,本文基于现状对二者协调性进行研究,并对2010年协调性作出预测,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西安市区特殊的地貌和构造背景下,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尤其是承压水自备井 超采已引发或加剧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使城市地质环境趋于恶化。同时, 人类活动产生的三废污染也使西安市区地质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对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研究,需要根据西安市区不同地段地下水 开发程度及已引发的地质灾害特点区别对待,分小区研究。协调性评价采用模糊相似优 先比方法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根据隶属度划分了5个协调性小区,并对各小 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对策。最后,,对2010年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 境协调性进行了预测。预测得出结论:若采取相应的协调对策,各区的地下水开发与地 质环境关系将趋于协调,地质环境将向良性方向发展。建议今后对西安市区东南郊一带 协调性差的地区加强协调性研究工作,减少承压水自备井的开采,逐步建立节水型社 会。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及社会环境背景。对西安市区气候、地貌、社会经济等方面作了简 要介绍,并阐明了西安市区的地貌背景。 第二部分,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 状况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三方面阐述。介绍了潜水、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的水文 地质条件和地热热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实际,指出承压水超采的严重局面。 第三部分,城市化对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西安市区城 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对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主要地 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危害等方面详细论述,分析了西安市区影响较大的活 动断裂对协调性的影响,介绍了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构造背景。 第四部分,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与分区。确定协调性评价因子如下: 地面沉降强度、地裂缝活动强度、承压水开发程度、地热开发程度、地下水污染程度和 活动断裂。对这6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相应权重。采用模糊优先比的方法进行评 价,将西安市区分为96个样本,以隶属度作为分区的依据,将西安市区划分为5个协 调性小区,分别为极不协调区、不协调区、较不协调区、较协调区和协调区。对各区特 点作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良性转化方略。 第五部分,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预测。到2010年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 地质环境将趋于协调,地质环境质量将逐渐好转。今后,保护重于治理的思想应贯穿于 协调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进行的一切活动当中。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P64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芳;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地质;2002年03期

2 陈淑芬,王兆菡,刘静;平邑县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年03期

3 吴海燕;;湛江市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J];人民珠江;2007年04期

4 赵雪梅;;永济市实施城区地下水限量开采的实践[J];中国水利;2008年15期

5 高太忠,罗人明,黄群贤,蔡鹤生;河北平原地下水开发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6 王虹,刘田华,孙培吉,李继业;诸城市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开发方式浅析[J];山东水利;2003年12期

7 雷文度,陈力;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地下水;1999年02期

8 迟宝明,易树平,李治军;大连地下水开发模式探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9 李连弟;;国外地下水管理概念的发展[J];勘察技术;1978年02期

10 陈伟海;峰林平原区含水层特征与地下水开发——以广西来宾峰林平原区为例[J];广西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李杨;张小曳;车慧正;陈广善;屈文军;;城市化效应对西安地区气候的影响[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宋宇辰;苑守成;杨进;;专家系统在西部地下水开发的应用研究[A];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井喜;薛凤英;艾丽华;刘慧敏;贺宇;朱雪峰;;2004年6月29日西安市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蒋宁洁;周宏仓;;西安市大气中SO_2污染特征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井喜;;湿位涡诊断在远距离台风影响陕西突发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德潜;康金栓;;西安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震的关系分析[A];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蒋忠诚;夏日元;时坚;裴建国;何师意;;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9 刘有为;刘军普;马翠萍;;沧州地区地下水氟化物分布特征及治理对策浅析[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耿大玉;;西安地裂[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李燕;朱仲河地下水开发工程进展顺利[N];毕节日报;2008年

2 李亚元;大方县——朱仲河地下水开发工程年底竣工[N];毕节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崔艳勇;拜城实施地下水开发建设工程[N];阿克苏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文武 陈庆福;新和地下水开发项目启动[N];阿克苏日报;2010年

5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齐齐哈尔站站长 孙化江;地下水开发与环境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6 康维海;青海高原打出深部地下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晓俊 通讯员 主海峰;3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明年开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8 欧德琳;贵州投入6000万元勘查地下水资源[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中国楼市记者  何云云;富力地产西安造城[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王媛;西安宣传条幅大变脸[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胥效文;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刘玉珍;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模拟与决策支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二勇;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开发与植被演化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杨荣丰;地下径流通道的形成、特征及其探测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冯克印;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徐志嫱;西北典型缺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尹立河;基于多种方法的地下水补给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刘志国;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西安市区地下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项国圣;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及调控[D];兰州大学;2011年

3 官修言;西安市区居民休闲行为与休闲空间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周彬学;城市边缘区主体功能区划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晓妍;辽宁中南部地区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永娟;西安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晓霞;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转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张晓;西安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9 刘治政;黄水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监测网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罗奇斌;靖边掌高兔水源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影响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8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8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