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21:36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世界性的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与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人类开始关注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 耕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支撑资源,能否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是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2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为0.093公顷,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25公顷,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不到俄罗斯的1/6,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印度的1/2(渠俊峰等,2007)。据研究,预计到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总量增减相抵之后将净减少6.45×10~5公顷;2020~2030年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0.08公顷(陈百明等,2000)。 同时,中国的粮食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现象日趋严峻,粮食生产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问题将更加凸显。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粮食贸易,包括区域间的粮食流动,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才认识到这种“镶嵌”在粮食贸易中的自然资源的流动。以这些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产品)为载体的虚拟耕地贸易也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论文在分析虚拟耕地概念及农产品虚拟耕地含量匡算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粮食主产区为例,运用耕地压力数据分析了虚拟耕地贸易量与耕地压力的关系,进一步描述粮食对外贸易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构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资源安全新战略,对实现中国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新中国建国以来到1995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不大,从1996年开始,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呈明显的持续减少趋势。中国优质耕地比重低,坡耕地数量多;土壤养分缺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污染日趋严重。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压力呈波浪式降低趋势,但是有些年份,耕地压力指数很大,说明当前中国耕地压力十分明显。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上呈现为粮食净进口国家。最高年净进口量为2004年的2484万吨,最高年净出口为1993年的622万吨。净进出口变幅超过3000万吨。粮食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其中,小麦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进口品种,大米和玉米则是主要的出口品种。 第三,中国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虚拟耕地贸易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2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531.75万公顷,年均增长4.77%。粮食进口,同时伴随的虚拟耕地资源的进口对缓解粮食生产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压力,对于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中国耕地压力状况与虚拟耕地净进口、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呈负相关,与人均GDP和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粮食进口对缓解耕地压力、促进耕地可持续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虚拟耕地战略不仅适用于国家间,同样适用于国内省级区域间,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粮食品种及其生产效益区域差异大。从长期看,利用虚拟耕地战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目前国内的“北粮南运”,其隐藏在粮食流动中的虚拟耕地流动使耕地资源问题通过经济条件弥补,开阔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和耕地资源配置的视野,成为保障耕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 第五,根据预测得出,2010年和2020年中国粮食供需缺口分别是2955万吨和3699万吨,粮食自给率分别是94.82%和94.10%,按照95%左右的粮食自给率标准,2010和2020年中国粮食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同时,伴随粮食进口的虚拟耕地贸易同样呈现为净进口状态,分别将达到6044千公顷和6936千公顷。总的说来,虚拟耕地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耕地资源压力状况,有助于实现中国的粮食和耕地的双重安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粮食对外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并针对目前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图文】:

国土,现状,公顷,世界


12173.52万公顷,园地1181.31万公顷,林地23611.74万公顷,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49.n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图3一1)。园地 1.24单位,先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27。54独呈匕r矿用地2.80Fig少e3-图3一 12007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Presentsituationsofsoilutili” 6onin2007inChina表3一2几ble3一 2ComP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与世界及相关国家的比较 arlsonofthe别叮O切滋ofeu】 tivatedland祀SOU 叮cesinChina withtheworldandrelatedeountries单位:万公顷,万人,10-5公顷/人,%国别国土面积占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人均耕地数盆人均耕地数量的比较 491015184.6.554655694317世界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俄罗斯1338350.0 96(X)0.093635.299706.132875.977412.23378.02448.8170754.0136171.113003.917500.04536.016250.05001.1394.4609.013097.0占世界耕地(%)100.009.5512.85 3.33 11.933.670.290.459.62 11.6824.875768001223892654529979394218311257658781477423.610.965.9巧 1.417.3273.1 3.110.488.62.17 1.00 6.0513.89 1.5925.060.280.95 8.13数据来源:国土面积引自 1997年FAO生产年鉴;中国的耕地面积按1996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调查数,人口为1996年末数;其他各项依据 1997年《国际统计年鉴》与世界平均水平及相关国家比较而言,中国耕地从耕地资源的总量来看,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居世界第4位,耕地资

公顷,总量,世界,水利设施


12173.52万公顷,园地1181.31万公顷,林地23611.74万公顷,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49.n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图3一1)。园地 1.24单位,先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27。54独呈匕r矿用地2.80Fig少e3-图3一 12007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Presentsituationsofsoilutili” 6onin2007inChina表3一2几ble3一 2ComP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与世界及相关国家的比较 arlsonofthe别叮O切滋ofeu】 tivatedland祀SOU 叮cesinChina withtheworldandrelatedeountries单位:万公顷,万人,,10-5公顷/人,%国别国土面积占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人均耕地数盆人均耕地数量的比较 491015184.6.554655694317世界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俄罗斯1338350.0 96(X)0.093635.299706.132875.977412.23378.02448.8170754.0136171.113003.917500.04536.016250.05001.1394.4609.013097.0占世界耕地(%)100.009.5512.85 3.33 11.933.670.290.459.62 11.6824.875768001223892654529979394218311257658781477423.610.965.9巧 1.417.3273.1 3.110.488.62.17 1.00 6.0513.89 1.5925.060.280.95 8.13数据来源:国土面积引自 1997年FAO生产年鉴;中国的耕地面积按1996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调查数,人口为1996年末数;其他各项依据 1997年《国际统计年鉴》与世界平均水平及相关国家比较而言,中国耕地从耕地资源的总量来看,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居世界第4位,耕地资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23.211;F326.11;F75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辉;朱红波;周晋;谢文全;蚩志锋;;虚拟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燕林;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顾莉丽;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肖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7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7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