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9:18
【摘要】:在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1995年的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水环境状况的基础数据为起始点,将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角度,对辽宁省水资源的供需水平、利用程度以及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建立了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得出1995~2050年期间辽宁省人口、经济、水资源供需、水环境负荷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并选取模型的7个核心变量作为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通过对仿真模型模拟值的分析处理,结合层次分析法赋予的指标权重,对辽宁省未来5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按现状方案发展,辽宁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难以支撑辽宁省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现状条件下辽宁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针对现状发展条件下水资源承载力下降的问题,提出改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多种优化配置方案,并对每个方案的承载力水平和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对最优的发展方案Ⅷ。 结果表明,通过开发当地水资源,区域外调水,节约用水和污水治理四种主要措施,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比现状方案平均提高了接近36%,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可以较好地支撑辽宁省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最后,针对最优发展方案,给出可操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V213.4
【图文】:
图2.IVenple32软件界面F19.2.1SurafeeofVenPle32sotfware本研究利用VenPle32软件建模时使用的主要符号及其代表意义见图2.2。LLLevCIII状态变量辅助变量能量流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DS模型研因此可以利用曲线估计在众多的回归模型中建立一个既简单又比较适合的模[49]。本研究中用曲线估计对历史数据较多的总人口变化率、城市户籍人口变化进行了拟合。另外,还可以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分段函数FITHENELSE,对各量的参数进行分段分析拟合,从而得出更好的拟合曲线。()c表函数法。表函数作为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工具函数,它有方便操作,易于应用的很多优点。在明确参数基本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比如以确定几个关键点),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其变化规律,较好地摆脱回归分析等学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的依赖性,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分析政策行为对变量的影响。(a)城市化水平变量从图4.12可以看出,无论方案VHI还是参照方案I,城市化水平均呈逐渐提高的趋势。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成果。城市化水平就是指城市化率,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指市辖区以及县辖镇的全部人口)所占该地区总人口
本文编号:278441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V213.4
【图文】:
图2.IVenple32软件界面F19.2.1SurafeeofVenPle32sotfware本研究利用VenPle32软件建模时使用的主要符号及其代表意义见图2.2。LLLevCIII状态变量辅助变量能量流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DS模型研因此可以利用曲线估计在众多的回归模型中建立一个既简单又比较适合的模[49]。本研究中用曲线估计对历史数据较多的总人口变化率、城市户籍人口变化进行了拟合。另外,还可以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分段函数FITHENELSE,对各量的参数进行分段分析拟合,从而得出更好的拟合曲线。()c表函数法。表函数作为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工具函数,它有方便操作,易于应用的很多优点。在明确参数基本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比如以确定几个关键点),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其变化规律,较好地摆脱回归分析等学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的依赖性,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分析政策行为对变量的影响。(a)城市化水平变量从图4.12可以看出,无论方案VHI还是参照方案I,城市化水平均呈逐渐提高的趋势。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成果。城市化水平就是指城市化率,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指市辖区以及县辖镇的全部人口)所占该地区总人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4 姜翠玲,范晓秋;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丽娟,李海滨,王娟;海河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研究[J];海河水利;2002年04期
6 李丽娟,dls.iog.ac.cn,郭怀成,ces.pku.edu.cn,陈冰,ces.pku.edu.cn,孙海林,ces.pku.edu.cn;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7 陈冰,李丽娟,郭怀成,孙海林;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方案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8 蒋晓辉,黄强,惠泱河,薛小杰;陕西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9 丰华丽,王超,李剑超;干旱区流域生态需水量估算原则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10 余卫东,闵庆文,李湘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艳玲;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4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8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