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分析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16:55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权稳定、百姓安宁的大事。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最多、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资源的增减变化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为此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开展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论文采用实地调研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来源主要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减少去向主要为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由于耕地减少量大于耕地增加量,东北地区年度耕地面积呈减少之势;东北地区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但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得到了扭转,近年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呈恢复性上升之势。论文对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均呈波动性大幅增长之势,其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单产大幅度提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粮食作物单产,尤其是玉米单产稳定性很差,即波动性明显;东北地区小麦生产地位大幅下降,大豆生产地位也趋于下降,而水稻生产地位明显上升,玉米生产地位大幅上升。论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资源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单产与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单产的提高,即东北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作物单产。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323.211;F326.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耕地面积,历年,示意图


图 1.1 1980 年-2008 年全国历年耕地面积及总人口示意图Figure 1.1 1980 - 2008 national calendar of arable land and a total population of schematic注: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自 1996 年起,全国统一采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这与之前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两者存在较大偏差。不过,通过以往的统计数据不难得出 1996 年前的耕地数量依然是在不断减少的。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 粮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我国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所以农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粮食就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它既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资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国家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当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也认为农业对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影响。认为如果粮食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就会使国家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其《资本论》 也提及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前提,没有粮食生产就没有其他生产。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其书中提到过“粮食自给自足是国家强权的一个相对稳定

示意图,粮食产量,历年,示意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1.2.3 东北地区粮食战略地位不断增强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东北、华北、华东)之一,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最多、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现今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约为 1.2 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3 亩),而东北地区的人均占有量却达到 3 亩左右,是全国的一倍多。第二,水资源充足。东北处于我国温带季风区,境内有数条大河,优越的天然环境让这里径流总量可观,土壤渗流性良好,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第三,优良的农业机械化基础。多年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积累,推动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且东北地区国有农场数量众多,适合大量的机械化劳作。第四,较强的农业科研支撑力量。大量农业科研机构就在东北,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的科研体系,这些极大地推动着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中东北便占有其中之二,分别是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并且拥有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地区每年可以给国家供给超过一亿吨以上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其粮食产量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详见图 1.3)。

粮食增产,政策建议,硕士学位论文,粮食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第四章:结合上述粮食与耕地的分析结果,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情况。主要包括耕地数量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需求和立地条件导致粮食单产的优劣,进而综合的评价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第五章: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东北地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增产提供政策建议。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任鸿瑞;;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李志斌;何英彬;;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3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王晓旭;姚士谋;;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3期

4 ;Study on Economic growth,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年02期

5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Bi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7年01期

6 李永乐;吴群;;现行财税体制下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7 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李志斌;何英彬;;中国区域性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靖;我国工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顺飞;中国水稻布局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张燕林;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宝民;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孙秀锋;中国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薛剑;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冀楠;河南省耕地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李志斌;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魏亮;经济快速增长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永侠;基于粮食安全战略下的重庆市的耕地保有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裕瑞;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遇春;干旱区绿洲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连武;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冯彬彬;河南省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常建峰;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西省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汪浩;基于粮食安全与环境可持续的区域耕地保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1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11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5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