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S757.2
【部分图文】:
样地除了调查二阶样地所有的调查因子外,还进行树冠调查、土壤调查、苔鲜群落调查、林冠下植被调查、臭氧生物指标调查和枯枝落叶调查等。如图1一1所示,每个固定样地代表的面积为一个正六边形,样地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央,黑点表示的样地为第三阶样地,编号为进行地面调查的年度。图1一1地面调查样地的抽样设计FiZ.l一 1SamplingFrameofGround1.2.3.2加拿大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现状传统上加拿大各省负责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监测,联邦政府并不进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伽FI),国家级的森林资源数据主要依靠各种数据源的统计汇总(张煌星等,2007;011115,2001)。20世纪50一90年代,加拿大的NFI主要利用各省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编辑汇总
5.3线截抽样协议假定在区域中中有刃个非相邻个体构成整体,N即为总体个数,在抽样前后无法知道实际值;A为水平投影面积。如图5一2所示,(xs,二:),‘二1,…,m为区域。中长度为L的截线中点、起点或说截线的‘后端’,另一端称截线的‘前端’;m为抽取截线数;产*为第:条截线所截的个体,所有产*构成了抽样样本。5.3.1辐射型线截抽样协议根据抽样协议 (Amecketal.,2005)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端’部分相交。因此图(a)、(b)、(c)均为抽样样本。图5一2直线型截线与个体产*相交类型Fig.5一 2Interseetionbetweenstraight一 linetranseetsandelement户*图5一3为特殊直线型截线与个体声*相交情况,图中(xs,二:)为截线中点。对于左边的个体产*与截线的‘前端’部分相交;对于右边的个体风与截线的‘前端’完全相交;中间的个体产*与同一起点(xs,二:)的截线的两‘后端’部分相交。因此,左边和右边的声*属于抽样样本,而中间的个体声*不属于抽样样本。图5一3特殊直线型截线与个体产、相交类型Fig.5一 3hitersectionbetweensPeeialstraight一 linetranseetsandelement尸k其它辐射型线截抽样协议与直线型线截抽样协议是一致的。与截线的任意一段完全相交或部分相交的产*构成了抽样样本,如图5一1中(a)、(b)的产*与截线的一条线段完全相交、图5一4中(a)、(b)的刀*与截线的一条线段部分相交、图5一4中(c)的尸*与截线的两条线段完全相交,因此均构成线截抽样样本;与截线所有线段部分相交且包含了截线顶点的产*不构成抽样样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晖;覃远军;;柏广新:创新理念梳理森林资源[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04期
2 郑野;陈树彪;;阿木尔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3 张杰;;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4 刘英男;王振国;;探讨林地退化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5 姚立严;;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数据对比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梁芳;;印江县森林资源评价及管理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7 王臣;赵军;;关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8 刘国海;陈华江;罗多;田亮;;基于GIS技术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郭景威;李宏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10 骆畅;李淙钰;;城市森林资源景观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魁;;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孙惠民;;加快森林资源资产化进程 促进林业快速发展[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宋焱;徐颂军;;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世进;黄知中;;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法律救济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鄢斌;;森林资源环境产权补偿机制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6 叶克林;;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木材安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曹超学;;资源价值评估初探——以森林资源为例[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贝桂民;王洪帅;王兆品;;谈谈森林与水的关系[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9 康周妹;;依法治林是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保障[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张佰顺;许忠海;;天然北五味子林人工改培建园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曹庆国 张文宝 牛晨耕;壶关为80万亩森林资源筑起防护墙[N];长治日报;2008年
2 记者 顾仲阳;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国家[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欣刚;提升农民保护森林资源意识[N];延边日报;2009年
4 记者赵海鹰;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N];鸡西日报;2009年
5 张明纯;宜华木业抢滩俄罗斯森林资源[N];汕头日报;2009年
6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2008年杭州市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公告[N];杭州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曹志学;元阳有效保护森林资源[N];红河日报;2009年
8 蒋洪斌 记者 孙昊;我省银企携手做大境外森林资源开发[N];黑龙江日报;2009年
9 郝宝军;保护森林资源 惠及人民群众[N];本溪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翔;假借林木流转乱砍滥伐要重罚[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仙仙;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袁畅彦;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继军;中国森林资源认证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玉荣;森林资源型产业的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国政;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郎璞玫;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9 刘鸣镝;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会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刘璨;我国林草结合环境经济与政策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长白山区森林资源的GAHP构建及对应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军;基于WEB和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张式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刘兴生;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5 于晓梅;老山实验站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GIS可视化分析技术[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宋连公;林场级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赵颖慧;基于GIS建立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8 杜丽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常新华;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竺杏月;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1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