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区域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技术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0 23:2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日趋匮乏,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水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工业企业乃至区域范围内的节水减排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水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水循环经济的思想,利用数学规划法,开展了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技术与方法研究。 论文首先从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出发,通过调查我国水资源供需关系及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识别了我国工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阐述了工业领域节水减排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全面查阅了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及水污染控制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技术和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工业过程内部、工业过程之间及区域范围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建立相应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废水最小化技术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工业过程内部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论文针对我国工业生产过程水资源缺乏梯级利用、废水排放量大、水资源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采用数学规划方法,研究建立了废水直接回用、再生循环、再生回用三种不同水资源分配网络超结构。以此为基础,论文以企业年度总费用(主要包括新鲜水费用、废水处理/再生费用、管道建造及运行费用、水泵运行费用等)最小为目标函数,引入了管网改造的投资回报率为拓扑约束,研究建立了工业过程内部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的混合整数非线性(MINLP)数学模型,实现了企业层面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解决了新鲜水需求量和废水排放量大、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在允许废水自身回用并不限制回用连接数的条件下,模型能取得与夹点法一致的结果;在相同管道连接数约束下,结果优于文献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直接回用模型对某造纸厂废纸造纸车间水资源分配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集成后的水资源分配网络新鲜水消耗量和废水排放量分别减少25%和27%,节水减排效果明显。 2.工业过程之间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论文针对我国工业企业之间水资源交换利用模式少、运行费用高、稳定性差等问题,以进一步节水减排为目标,研究建立了工业过程间水资源分配网络直接(一个水网络中用水单元的出水,通过网络间管道连接,直接作为另一个水网络中用水单元的进水)和间接(一个水网络中用水单元的出水,首先排放到中间水池或再生装置,然后再从中间水池或再生装置作为另一个水网络中用水单元的进水)优化集成的超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参与优化集成的全部工厂的年度总费用为目标函数,分别研究建立了工业过程间水资源分配网络直接和间接优化集成的MINLP模型,实现了企业间废水的交换利用和水资源的联合配置。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当允许自身回用,且管道连接数约束一样时,模型能取得与文献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直接优化集成模型对某工业集团的氧化铝厂和热电厂之间水资源分配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两个工厂只在内部优化集成相比,新鲜水消耗进一步减少13.2%,而且废水不外排。 3.区域产业间水资源分配网络多目标优化集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对于区域来说,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内水资源分配网络在优化改造及运行过程中,管道生产运输、管网改造、管网运行能耗等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影响在区域范围内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区域层面各产业间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问题,除了以年度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外,还应该考虑环境影响因素。 针对区域范围内的多种新鲜水源(包括地下水、河水、湖水、水库蓄水、外调水等)、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在各产业间缺乏合理配置的问题,采用数学规划方法,研究建立了区域各产业间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超结构;根据超结构,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产业间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模型。模型的目标函数一是环境影响最小,二是年度总费用最小,通过模型多目标优化,对两个目标函数进行权衡。引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区域内水资源分配网络建造、运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推导了管网建造阶段和废弃阶段环境影响量化线性加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实例验证,表明模型能够对两个目标函数进行权衡,优化后的水资源分配网络能够保证年度总费用和环境影响同时最小,优化出经济、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水资源分配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某开发区所在区域水资源分配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区域范围内水资源分配网络新鲜水消耗和废水排放比优化前分别减少22%和75.8%。 4.区域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应用研究。 针对目前学术界侧重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相对偏少的问题,本论文利用研究建立的工业过程内部、工业过程之间和区域产业之间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模型,尝试在一个包括6个主要工厂的工业集团所在区域进行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技术应用研究。利用本论文研究建立的工业过程内部直接回用模型,首先对6个工厂进行各工厂内部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结果表明,优化后6个工厂总的新鲜水消耗减少5.94%,总的废水排放减少18.64%。其次利用本论文研究建立的工业过程之间间接集成模型在6个工厂间进行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构造企业间水资源耦合交换网络。与企业内部集成结果相比,新鲜水消耗减少9%,废水排放减少70%。最后,利用本论文研究建立的区域范围内各产业间水资源优化集成多目标优化模型,在该集团所在区域进行区域范围内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研究,充分考虑区域内多种水源,并且考虑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回用。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到市政用水,从而进一步减少新鲜水消耗和废水排放量,新鲜水消耗和废水排放量分别减少2.5%和41.3%。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TV213.4
【部分图文】:

示意图,固定负荷,单元,类操作


图24固定负荷类用水单元示意图[’4]Fig.2一Masstransfer-basedwater-usingoperations[14]中,存在固定的污染物传质负荷。这类单元是以为溶剂)的质量交换单元。此类操作假定其需要

浓度图,污染物负荷,水流,浓度


备结垢限制、最小传质推动力、操作最小流率要求等考虑,其最大进出口浓度鳄ax,C黑x也被提前设定。因此通过操作单元的水流率取决于此单元的进出口浓度Ci,,,Cou,,图2一5[’5]给出了水用操作单元的进出口浓度、水流率与污染物负荷的关系。ic咤二}。,占-----令COllt山1力旧nl,户.er’广成︸C PPProee‘sss!!!一士璐一 !!!jjj7之 www图2一5用水单元的进出口浓度、水流率与污染物负荷的关系Fig.2一 5Therelationofinletandoutleteoneentration,flowrate, eontaminantload山图可以看出,伴随着传质过程的进行,水的污染物水平也逐步提高。涉及这一类操作单元的水资源分配网络优化集成问题,称为囚定污染物负荷(FC)类问题。描述如下:假定一系列用水单元集合尸,对于用水单元 p6尸

组合曲线,极限浓度,水夹点,新鲜水


Fig.2一 11Construetionofalimitingeo一 nPositeeurve(4)水夹点在图2一11(d)中经原点作一条直线与组合曲线相切,切点处即为水夹点。水夹点对于新鲜水用量、废水最小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水夹点上方过程用水纯度要求低于夹点处水的纯度,不需要使用新鲜水,可用另一些过程的排水;水夹点下方过程用水纯度要求高于夹点处水的纯度,必须使用新鲜水。水夹点所对应的水流量就是整个过程系统新鲜水用量的最小值,系统最小新鲜水用量可用下面公式计算:几i。=m,,n。*/c,,。。。式中,几i)7—最小新鲜水量;ml7il、、h—夹点处污染物组分质量:cl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宁;程胜高;;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2 张林家;;基于Pareto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樊庆锌;敖红光;孟超;;生命周期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4 孙华,冯立明,冯拉俊;水夹点技术在镀硬铬清洗工艺中的应用[J];材料保护;2003年11期

5 乔琦,刘景洋,孙启宏;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的应用[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3年S1期

6 马忠玉;蒋洪强;;我国水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耿勇,朱庆华;工业园区一体化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李英;周集体;姚平经;;水夹点分析与数学规划法相结合的废水处理网络优化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崔兆杰,宋薇,张国英;废纸造纸行业的清洁生产措施与实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10 万金泉,马邕文,王艳,张燕聪;废纸造纸废水特点及其处理技术[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英;废水最小化的过程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9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49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