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

发布时间:2017-10-16 12:23

  本文关键词: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


  更多相关文章: 莪山畲族乡 山阴坞畲族村 李姓畲民 田野民俗志


【摘要】: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民族,在其历经近千年的迁徙过程中,足迹遍布我国广袤的东南山区。浙江桐庐是畲族迁徙较晚近的据点,地理上与浙南畲族聚居区相互分离,畲民在桐庐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自身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桐庐莪山畲族乡以山阴坞自然村为中心的畲族村落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探讨在汉族强势文化包围下,畲汉文化互动与畲族的民俗文化变迁问题。 本文采取以山阴坞自然村为深度田野个案、以周边畲汉村落作为田野参照物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社区概貌、村庄聚落形成等田野基本情况,切入田野(第一、二章),然后依次从生产生活民俗(第三章)、以家族文化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民俗(第四章)、人生仪礼习俗(第五章)、信仰民俗(第六章)等四个维度展示村落民俗图景。最后总结全文(第七章)。其中主要内容如下: 第三章,生产生活民俗以定耕农业发展为依托,重点描述山阴坞村李姓畲民从游耕到定耕过程中,相关民俗的变迁情况。当地李姓畲民地主的佃租习俗、与汉族市场紧密联系的交易习俗、超出农业祈福范围的做福习俗是该畲村特有的民俗样式。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选取家族文化的为切入点,重点阐释李姓畲民的家族传说、族谱、祠堂与祭祀的相关内容,展现李姓家族文化中的畲汉互动因素。同时描述李姓畲民的家族祠堂李氏花厅改造为畲乡民俗馆的过程,探讨这一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对村民民俗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人生仪礼民俗以成人礼与丧礼为代表。山阴坞村畲民成人礼经过了“传师学师”仪式简化到消失的过程;畲族传统丧礼“做功德”仪式则添加了桐庐当地的丧葬科仪,而桐庐汉人也部分采取了畲族的传统丧仪,畲汉两族的长期互动,形成相互融合又有区别的超度亡灵仪式。两者均请畲族“先生”超度亡魂,且内容几乎一致,但在所使用的语言及名称上有区别。畲民的丧礼上,道士用处州方言,仪式称“做功德”;汉人丧礼上,则使用桐庐方言,称“做道场”。 第六章,信仰民俗包括盘瓠与三公主信仰、陈十四娘娘信仰、做福信仰三大部分盘瓠信仰的原型在山阴坞村与浙南其他畲族一样,均是“龙麒”形象,但是较之浙南更为弱化。陈十四娘娘信仰因与当地汉族宋公九信仰的重叠,经历了互相调整的过程,最后村落加入宋公九信仰圈,对陈十四娘娘语焉不详。做福仪式从传统的农业祈福,演变为包括“请白虎”与“送瘟船”等内容的村落祈福活动。 第七章,结语部分,从文化涵化与族群互动的角度入手,指出在畲汉族群互动过程中,处于弱势的畲族群体受汉族文化的涵化程度更深,文化涵化的结果以民俗变迁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莪山畲族乡 山阴坞畲族村 李姓畲民 田野民俗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一、绪论11-22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11-14
  • 1. 选题缘起11-13
  • 2. 研究旨趣13-14
  • (二)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的选择14-17
  • 1. 研究方法14-15
  • 2. 田野点的选择15-17
  • (三) 相关学术谱系梳理17-22
  • 1. 田野民俗志概念内涵17-18
  • 2. 畲族研究概况18-20
  • 3. 畲族村落研究概况20-22
  • 二、社区背景与社区概况22-32
  • (一) 田野社区地理概貌及行政建制沿革22-24
  • 1. 桐庐22-23
  • 2. 莪山畲族乡23
  • 3. 山阴坞村23-24
  • (二) 社区概貌24-27
  • 1. 莪山畲族乡畲民概况24-25
  • 2. 山阴坞畲族村人口组成25
  • 3. 山阴坞畲族村生计模式25-27
  • (三) 村庄聚落的形成与发展27-32
  • 1. 李姓畲民迁往桐庐情况27-29
  • 2. 村庄聚落的形成与发展29-32
  • 三、定耕农业与生产生活民俗32-48
  • (一) 山阴坞村生产民俗32-39
  • 1. "游耕"与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生产习俗32-35
  • 2. 定耕与稻作生产民俗35-38
  • 3. 定耕与交易习俗的发展38-39
  • (二) 山阴坞村生活民俗39-48
  • 1. 服饰民俗变迁39-42
  • 2. 饮食民俗变迁42-44
  • 3. 居住习俗变迁44-48
  • 四、家族文化与社会组织民俗48-69
  • (一) 李姓畲民的家族传说48-53
  • (二) 李姓畲民的家族谱牒53-61
  • 1. 李姓畲民的族谱内容:畲汉文化互融54-56
  • 2. 李姓畲民的族规:畲汉家族伦理的体现56-59
  • 3. 郎名与娘名:畲汉排行的统一59-61
  • (三) 李姓畲民的祠堂61-66
  • 1. 祠堂的形态与鼎建61-63
  • 2. 祠堂其他器物63-64
  • 3. 畲乡民俗馆的成立64-66
  • (四) 李姓畲民的祭祀66-69
  • 1. 家祭67
  • 2. 墓祭67-69
  • 五、畲汉通婚与人生仪礼69-87
  • (一) 成人礼与"传师学师"70-73
  • 1. 畲族传统的"传师学师"活动70-72
  • 2. 莪山畲民的"成人礼"72-73
  • (二) 婚礼与"对歌"习俗的变迁73-78
  • 1. 畲族婚礼中的"对歌"74-76
  • 2. 对歌习俗在莪山乡的变迁76-78
  • (三) 丧礼与"做功德"仪式的变迁78-87
  • 1. 莪山乡畲民"做功德"概况78-80
  • 2. 畲民传统的"做功德"仪式80-82
  • 3. 莪山畲民"做功德"仪式变迁82-87
  • 六、畲汉互动与信仰民俗87-109
  • (一) 盘瓠、三公主信仰的民俗变迁87-93
  • 1. 莪山乡畲民的盘瓠信仰87-91
  • 2. 李姓畲民的盘瓠信仰变迁91-93
  • (二) 陈十四与宋公九:生育神信仰民俗变迁93-102
  • 1. 陈十四娘娘:畲民传统的生育神94-96
  • 2. 宋公九:莪山乡汉族的生育神96-99
  • 3. 陈十四与宋公九:畲民生育神变迁99-102
  • (三) 莪山乡"做福"仪式:从农业祈福到村落祈福102-109
  • 1. 莪山乡的"做福"仪式概况103-107
  • 2. 畲族传统的"请白虎"、"送瘟船"与尧山坞村"做福"107-109
  • 七、结语109-111
  • 参考文献111-115
  • 致谢115-11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7-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萍;论田野民俗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纳尔逊·格雷本,张晓萍;艺术及其涵化过程[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1期

3 李晓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云南民族文化交流途径的形成发展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王玉华,买向东;文化三性阐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夏敏;喜马拉雅山地歌谣的跨文化传播[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晓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民族融合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李莉;;涵化:清入关后的满汉文化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冯天瑜;;近代中国人对新语入华的“迎”与“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翔;;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学思考——以贞丰县纳孔村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秦薇;;民族旅游开发对当地手工艺文化的影响研究——以贵阳布依族镇山村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云水;;西藏米林珞巴族文化变迁的人类学视角[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游斌;;民族与宗教互动的欧洲经验[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石双柱;;草原文化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变迁——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6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7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仙权;历史的寓意与反思[N];云南日报;2000年

2 姜广辉;中国文化“协和万邦”思想的基本准则[N];光明日报;2000年

3 詹世友;德性与法治精神的融合[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李鸿宾;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5 桑迪;中国安防产业的排头兵[N];证券时报;2001年

6 李丽;藏族节日文化内容的演变(13)[N];西藏日报;2002年

7 记者 陈运军 殷磊;6.4公里明渠将改成暗涵[N];厦门日报;2008年

8 杨丹(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燕道成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少年为何迷恋网络色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牟钟鉴;民间宗教:保持多元通和宗教文化生态的基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瑜卿;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莉;电视观看与受众认知培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安晓镜;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崔明玉;延边朝鲜族传统婚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赛吉拉胡;叙事民歌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孟纹波;彝族火把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10 尹红;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彩霞;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蓉;移民青少年涵化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马领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涵化教育的要素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俊;电视剧收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5 顾韵芬;金代女真族民族服饰文化和发展[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亮;影视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丹霓;华俄后裔节日文化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杨德亮;走在蒙回的边缘[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9 王旭雁;电视传媒对儿童的涵化效果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远满;土家族诞生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2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42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