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族群归属—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都市里的族群归属—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
【摘要】:民族认同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民族成员的身份认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都市环境下的少数民族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这影响着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也影响着他们在都市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兰州市是一个主要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市,在兰州市生活的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西北民族大学、省体工大队、兰州军区等单位。生活在兰州市的第二代蒙古族,如今已经适应都市生活,并在这个城市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学习和工作。但是,他们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都市社会下如何确立自己的族群边界?在都市他们的民族认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就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人类学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结合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认知,对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状况进行了分析。 都市少数民族第二代,既为少数民族都市化过程的产物,也向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一方面由于在城市中的数量上处于劣势低位,且居住相对分散,所以对民族认同感显然强于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他们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显然较强,不但积极主动的适应都市生活,积极加入都市精英群体,而且一定程度的保留着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对本民族认同受到了上一代的影响。在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工作的态度上具有较端正的心态,多数人不关注自己的民族身份能给工作上带来多大便利,而是以个人工作能力积极寻求职业上的发展。据资料显示第二代蒙古族整体受教育水平良好,能积极的接受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传承问题表示担忧。 二、在兰生活的第二代蒙古族,对本民族群体有着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能积极与本民族同胞接触。虽然在都市生活中很难保持本民族的饮食、服饰、节日等传统习俗文化,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较高,表现出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信心。 三、第二代蒙古族对其他民族持有包容理解的态度,他们不但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自尊心也较强,同时重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在婚姻观上呈现的是积极开放的态度,接受族际通婚。
【关键词】:第二代蒙古族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6
-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9-11
- 二、认同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11
- 三、相关概念11-13
- (一) 民族11-12
- (二)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12-13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3-15
- (一) 研究目的14
- (二) 研究意义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五、文献综述15-26
- (一) 民族认同的研究15-18
- (二) 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研究18-21
- (三) 蒙古族民族认同研究21-22
- (四) 都市少数民族研究22-24
- (五) 研究述评24-26
- 第二章 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认同现状26-46
- 一、兰州蒙古族概况26-27
- 二、个人基本信息27-35
- (一) 性别27
- (二) 年龄27-29
- (三) 受教育程度29-31
- (四) 家庭民族构成31-32
- (五) 父母职业32-33
- (六) 个人职业33-35
- 三、饮食、服装、节日的文化认同35-46
- (一) 饮食35-39
- (二) 服装39-43
- (三) 节日43-46
- 第三章 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民族认同现状分析46-62
- 一、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共同点的认识47-48
- 二、影响民族认同因素的认识48
- 三、对自己民族文化当前形势的态度48-49
- 四、社会交往范围49-51
- 五、对自己民族身份的态度51-53
- 六、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53-60
- 七、亲属关系与婚姻关系60-62
- 第四章 结论62-64
- 参考资料64-67
- 附录一: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的民族认同调查问卷67-69
- 附录二: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2 苏昊;;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界定和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2年08期
3 傅蕾;晏雄;;多民族聚居地青少年跨民族认同现象研究——以丽江市宁蒗县民族聚居地中学生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4 姜勇;论庸俗民族认同观[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许纪霖;从民族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6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民族论坛;2006年10期
7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欧东明;;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4期
9 殷曼i_;;民族认同建构与“历史记忆”的暧昧性——看《碧奴》之“重述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10 唐书明;;认同理论演变中的民族认同[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对亲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敏;樊洁;;大学生民族认同结构性分离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6 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7 常永才;呼和塔拉;;族内文化差异与民族认同:新疆蒙族个案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海林;罗桑平措;张雁军;;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藏汉双语量表的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卢瑶邋陈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庆林;心理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N];北京日报;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洋;陈连开先生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7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蒙言;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曹大明;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10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陈茂华;谁是美国人[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安玉杰;延边朝鲜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其其日力格;居住在蒙古族中间的汉族牧民的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10 施贵菊;苗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5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550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