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消逝中——十家村满族守陵人后裔文化适应与认同危机
本文关键词:行走在消逝中——十家村满族守陵人后裔文化适应与认同危机
【摘要】: 文化适应一直是人类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它是文化主体获得满足环境的需要(或来自自然的、生物的环境,或来自外界的社会制度)所习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其文化认知图式构建的过程。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和文化主体认知图式在新的知识与信息的作用下的重新整合,使文化适应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满族文化适应的研究和对当代满族文化认同的重新审视很有必要。 满族文化适应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数偏重于整体性、善泛性的概括研究,缺乏对具体文化事像的微观研究,为了更好地直面当代满族文化适应的现状,我选择了“十家满族村”为调查点。十家满族村是内蒙古喀喇沁旗的一个满族村,它作为一个因为清朝公主守陵而建起来的非自然形成的村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状态。本文以当地人们的生活史为个案研究,从村落的形成、地方传统、社会文化变迁三个方面来考察十家满族人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并探讨了十家满族村民如何保存其文化特质与适应新环境。从而揭示满族传统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取自我更新与延续的力量。
【关键词】:文化适应 文化认同 认同危机 十家满族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5;C912.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4
- (一) 选题意义8-9
- (二) 研究方法9
- (三) 研究现状9-10
- (四) 相关理论10-14
- 1.关于文化10-11
- 2.关于文化适应11-12
- 3.关于文化认同12-14
- 二、十家满族村的历史与现状14-17
- (一) 十家村的历史14-16
- (二) 十家满族村的现状16-17
- 1.基本状况16
- 2.民俗节庆16-17
- 三、十家满族村的文化适应17-30
- (一) 政治身份的适应17-19
- 1.初期较高的地位以及待遇17-18
- 2.后期地位的衰落18
- 3.1949年至现阶段的政治管理和参政意识18-19
- (二) 婚姻圈及婚姻观念的适应19-21
- 与汉族通婚状况的历史变化19-21
- (三) 民族关系的适应21-23
- 1."红帽子"事件——满汉关系恶化21-22
- 2."宁过三江口,不从十家走"——满汉之间歧视与偏见22-23
- 3.民族大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的形成23
- (四) 语言的适应23-25
- 1.残存的称呼语24
- 2.残存的生活用语24
- 3.发音中的"儿化韵"现象24-25
- (五) 宗教信仰的适应25-28
- 1.萨满、儒、释、道——四种宗教的杂糅25-26
- 2.十家满族村多层次信仰的个案26-28
- (六) 风俗习惯的适应28-30
- 1.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的调适28
- 3.婚丧礼仪习俗的调适28-30
- 四、身份的失落与找寻——十家满族文化的认同危机30-39
- (一) 十家守陵人后裔满族文化的认同现状30-33
- (二) 焦虑中的民族文化传承33-39
- 1.讲故事的人——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34
- 2.族群认同:"我族类"与"非我族类"之辩34-36
- 3.一位十家满族村民的困惑——身份的失落与寻找36-37
- 4.行走在消逝中——饱经沧桑的公主陵37-39
- 五、结语39-42
- (一) 十家满族传统文化要找到与现代化的契合点40
- (二) 十家满族传统文化需与现代化整合40-41
- (三) 十家满族传统文化需要抢救与保护41
- (四) 建设新型满族村落文化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A:十家300年历史沿革大事记44-51
- 附B:调查问卷51-55
- 后记55-5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碧慧;;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1年18期
2 孙永;张伟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范叶超;;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心理层面的市民化:困境与出路[J];海峡科学;2011年07期
4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5 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03期
6 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观的调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7 周磊;申世园;;国民认同感的内涵解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余彬;;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东南亚客家文化适应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年05期
9 赵文娟;崔明昆;沙建;;工程移民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以泸沽湖机场移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3期
10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中星;秦金亮;俞艳;;城市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现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杝W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4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9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10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政;文化认同[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孙国东;民族想象与文化认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宣文;充分发挥屯垦戍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伟 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N];民族日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中秋性质与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动态跨文化认同成研究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河北科技大学 赵宗更 吴建玲;如何加强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窦开宇;谋文化认同 赢产业未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记者袁国女;过年:中国人的亲情归宿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5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6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7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涵;行走在消逝中——十家村满族守陵人后裔文化适应与认同危机[D];兰州大学;2009年
2 付佳;文化智力对文化适应及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6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殷实;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5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5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