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与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路径
本文关键词: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与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路径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感官转向"产生后的视觉人类学,在学科范式上有了整体性的转变,围绕对"视觉性"概念的重新定义,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推动人类学方法论领域围绕"参与观察法"做有关"反身性"的进一步思考,还通过学科史的钩沉,揭示出人类学成长历程中与视觉媒介技术发展和先锋艺术之间的复杂渊源。而在当代艺术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的社会参与性艺术也开始大量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其"介入"社区,与社区对话的重要手段。视觉性与社会介入,也因而成为这两个领域相互连接的结合点。本文梳理了视觉人类学中"感官转向"的由来,以及其中重要理论家的观点,分析了这一转向中,视觉人类学中的最新发展脉络与当代艺术中注重社会参与的脉络之间相互契合之状态。对这两个脉络之间在理论思考与实践上的更多对话与交流,将能使人类学与当代艺术领域彼此受益。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13YJCZH24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5;C912.4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启晓;;现代医科高校的人类学课程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6期
2 恩斯特·格罗塞著;和欢;;人类学与美学[J];民族艺术;2013年04期
3 韩民青;;一般人类学论纲[J];东岳论丛;1988年03期
4 张超;;我国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梁钊韬教授临终前的采访[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5 赵凯荣;马克思人类学思想新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6 张寿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3期
7 林谷芳 ,林大雄 ,靳捷;人类学与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重建[J];中国音乐;1994年02期
8 张继韬;人类的足音——评钟年著《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稚桐;“不浪费的人类学”思想与实践[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叶舒宪;文明/野蛮——人类学关键词与现代性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焦;;都市人类学:国际和国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2 吴大华;;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欢迎词[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周文京;;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五十年暨都市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大呜;;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重视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探讨——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和总结[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6 张有隽;;本土解释在人类学理论、方法上的意义[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7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9 张有隽;周建新;林海;;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本土化研究[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10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鲍江;“具体性”是人类学电影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陈宜安 杨孔炽;加强人类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3年
3 汪晓云;从“人类学的中国”到“中国的人类学”[N];光明日报;2006年
4 周大鸣邋刘朝晖;人类学进入中国:启蒙与拓荒[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盎;中国对世界人类学发展将起重大作用[N];西部时报;2009年
6 田广;中外学者共议“文化咨询与工商人类学”[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黄剑波 雷亮中;来自西洋和本土的人类学新知[N];光明日报;2003年
8 黄剑波 雷亮中;人类学新知[N];人民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富晓星;“独行者”为人类学图书另辟蹊径[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乌云格日勒 邱熠华;抓住机遇推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丁雨迪;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胡良友;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思纯;阐释人类学视角下的“深度翻译”评析[D];广西大学;2015年
2 张猷猷;不可穷尽的人类学知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谢晓锐;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5 田营;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仁渊;虚拟与现实之间——网络文化的人类学新议[D];安徽大学;2010年
7 王苑媛;从“身体技术”看莫斯的人类学理论体系[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高高;阐释人类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冰;池州傩变迁的人类学考察[D];安徽大学;2013年
10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8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1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