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韩建交以来朝鲜族跨界迁移与发展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12-23 15:00

  本文关键词:中韩建交以来朝鲜族跨界迁移与发展研究述评 出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朝鲜族 跨界民族 象征边界 跨界迁移 韩国


【摘要】:随着中韩建交和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朝鲜族社会开始形成大规模地赴韩打工热潮。许多朝鲜族在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而跨界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预期利益,但也由此引发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朝鲜族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朝鲜族跨界移动群体也被卷入了流入地——韩国社会的排斥与隔离的图景中,他们在工作、居住、社会交往和婚姻情感方面处于严重地被边缘化境地。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C957
【正文快照】: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国朝鲜族社会一个最剧烈的变化就是迁移流动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朝鲜族以探亲、劳务输出、国际婚姻、非法偷渡等各种途径纷纷涌入韩国,截至2011年,在韩国滞留的朝鲜族人数将近50万人,相当于我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4[1]。由此,朝鲜族跨界移动问题成为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J];东疆学刊;2002年01期

2 金强一;朝鲜族社会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东疆学刊;2004年03期

3 刘中一;婚龄性别比失衡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4 全信子;;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J];东疆学刊;2007年04期

5 李宁;管延江;;东北亚经济互动中的延边劳务经济[J];东疆学刊;2009年01期

6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7 沈志华;;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新中国政府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J];史学月刊;2011年11期

8 郑信哲;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姜海顺;浅谈延边地区离婚案件的新特点[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管延江;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倩;雒薇艳;;朝鲜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初探[J];才智;2010年29期

2 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3 张波;李鹏;管延江;;刍议劳务输出推动延边经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李继民;延边地区民族文化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J];东疆学刊;2002年04期

5 金强一;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和发展的文化战略(一)[J];东疆学刊;2004年01期

6 金强一;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和发展的文化战略(二)[J];东疆学刊;2004年02期

7 金美淑;;民族出版业所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8 朴婷姬;;朝鲜族社会家庭结构变迁与性别平等研究[J];东疆学刊;2006年04期

9 全信子;;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J];东疆学刊;2007年04期

10 林今淑;郝方龙;;吉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东疆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朴婷姬;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7 管延江;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高吉俊;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申春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梓秋;宕昌县藏族文化的边缘化特征及其旅游资源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泰周;中国朝鲜族民族自治的历史和现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王丽颖;朝鲜族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周建波;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姜成;中国朝鲜族体育的文化审视[D];延边大学;2007年

6 李美善;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国朝鲜族社会经济发展[D];延边大学;2007年

7 朴日华;延边朝鲜族洞箫音乐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9 于辉;朝鲜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全丽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的评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张林;;20世纪前半叶延边地区经贸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宋魁,赵庆日;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势与中韩经贸合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1期

6 李明安;徐海珍;;图们江畔的高消费空巢[J];世界博览;2008年10期

7 蒋立文;东北朝鲜族十四年抗日斗争述论[J];长白学刊;2002年01期

8 赵洪君;出国劳务对延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申浩,盛翠兰;中国朝鲜民族与朝鲜半岛民族音乐的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0 戴士权;;中韩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成镐;;再论朝鲜史学界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说[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战德全;[N];延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金永花;外籍劳动力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玉;延边州国际劳务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D];延边大学;2004年

2 张长江;我国劳务输出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龚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郝冰;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晨;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展望[D];山东大学;2006年

6 苏萌;我国劳动力海外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杨月圆;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崔昌浩;延边州境外劳务输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黄超;跨国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10 闵春实;韩国引进外国劳动者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2 李绍明,杨健吾;中国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的改革开放问题[J];天府新论;2000年04期

3 许明哲;朝鲜族文化模式之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龙木;第二届跨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述要[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5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6 刘泓;第二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于吉林延吉召开[J];世界民族;1999年03期

7 吴楚克;;从地缘安全角度理解中国的民族与跨界民族[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刘凤健;试论影响边防稳定的民族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黄文波;;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区别刍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10 黄光成;;略论中国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民族类型及相关问题[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金虎雄;;全球化与多元共生时代的文化战略——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包容差异协调分歧的制度机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富英;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肖静芳;为构建和谐沈阳做好1/10的工作[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孙燕 周芳;朝鲜族:海绵吸水 文化先行[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邓凯;在全州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延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信 本报实习生 周延丽 解晓丹;民族问题是国家安定和睦邻友好的重要基础[N];广西日报;2009年

6 吉民;吉林:依法调整城市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新宇;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加快发展[N];解放军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敏;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辛社科;和谐促发展 发展助稳定 确保长治久安[N];新疆日报(汉);2011年

10 乔丽 记者 张伟国;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王超;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丽娟;地缘政治视野下中亚民族问题对中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裴圣愚;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环宇;中国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3 王伟;云南省陇川县跨界民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黄丽;我国西北跨界民族对民族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5 朱金春;地缘安全视野下的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肖锐;我国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孙印峰;中俄鄂伦春族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汪源;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璐;我国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4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4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