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1-01 23:22

  本文关键词: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客家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表达 实践


【摘要】: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本质与心理基础。客家的文化认同通过客家文化结构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表述,认同作为亚文化的客家文化正是对于中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对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客家文化运动,则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实践。
[Abstract]:Hakka is a branch of the Han nationality , Hakka has a strong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 The ethnic identity is the ident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ethnic identity .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Hakka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Hakka culture structure . The Hakka culture is the ident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It is the identity of the Hakka ethnic group ' s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value system . The Hakka cultural movement is the practice of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49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156)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族群认同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客家研究由“文化—民系”向“认同—族群”范式的转变,族群认同成为客家研究的重要范式。客家具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通过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是基于共同的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2 饶伟新;;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谱及其意义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余达忠;;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客家的文化认同——兼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建构及其意义[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周建新;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明跃玲;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周建新;;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和文化建构[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博;唐德根;;亟待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从“改地名热”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9 庄乾;朱波;张小敏;;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世荣;论文化时代[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9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汉荣;;论海外侨胞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J];八桂侨刊;2005年05期

2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余达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非领土扩张化和本土重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朱桃香,代帆;融合与冲突——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J];东南亚研究;2002年03期

5 余惠芬;;试析美国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意义——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引发的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年06期

6 ;“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河合洋尚;;客家文化重考——全球时代下空间和景观的社会生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陈志明;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庄英章;试论客家学的建构:族群互动、认同与文化实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郝瑞,范可;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强;居山农耕的基本生计方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2 廖开顺;;客家原生地在客家族群认同运动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汤韵旋;;“闽客械斗”的因果分析及其对台湾客家族群的心理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林雪玲;;台湾选举文化下之客家族群初探[J];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01期

5 郑威;;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6 刘洋;;虚拟空间的客家族群认同建构——以客家联谊会QQ群为例[J];前沿;2014年Z2期

7 肖艳平;;从“客家民系”到“客家族群”——客家研究概念之转变[J];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庄林丽;祁开龙;;清代台湾拓垦中客家族群地域分布的变迁及成因[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秦友莲;;心灵的温暖归宿[J];政协天地;2012年10期

10 刘燕凌;;台湾福佬与客家族群融合略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建新;周t ;;从客家民间信仰看粤闽赣山区开发和客家族群的发展[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福文;;客家族群与社会政治关系研究[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廖开顺;石壁寻根与客家族群研究中的血缘观[N];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丘利彬;客家人天生具有海洋精神[N];梅州日报;2011年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毅;《广东客家》描画的历史足迹及现代精神[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海燕;全球化下的台湾客家族群与客家电视台:文化研究的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6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66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