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及其类型——族类群体身份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族裔”及其类型——族类群体身份的视角 出处:《学术界》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族裔"在学术理论中被认为是与"族群"同质的概念,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又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场域和范围里。本文在回溯"族裔"使用历史的基础上,探讨族裔的内涵以及族裔与"族群"在词义核心、侧重点、范围等方面的异同。并根据"身份认同—政治参与"分类的模型,归纳出"积极型"、"消极型"、"温和型"和"潜在型"四种族裔类型,进而探究当前学术界关于族裔一词的使用情况。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y of " identity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ethnic origin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thnic and ethnic groups in terms of lexical core , focus , scope and so on .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 identity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four ethnic types of " positive " , " negative " , " moderate " and " potential " , and then explores 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ty ' s use of ethnic group .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民族政治研究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12.6;C95
【正文快照】: 在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中,第一篇含有“族裔”一词的文章是1984年的《东北史丛话二则》,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族裔”研究的期刊文章已有51篇,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1343篇关于“族裔”研究文章的叠现。不难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族裔”一词逐步成为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方明;印支华裔移民与欧美各国华埠的崛起[J];八桂侨史;1987年02期
2 邱健;徐永江;;一个平凡华裔妇女的奉献——访美国华人女裔会主席吴世珊女士[J];国际人才交流;1991年05期
3 邓蜀生;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J];世界历史;1989年02期
4 马富强;;论《骨》中父亲里昂的悲惨命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张巧琳;;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6 金彩红;美国犹太人对美外交政策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7 李科达;;试论美国华人社会参政意识之演进与五缘文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唐立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犹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郭又新;;现代的离散者——对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另一种解读[J];世界民族;2007年05期
10 罗继祖;东北史丛话二则[J];史学集刊;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源媛;胡鸿保;;断裂与交融——《清代北京旗人社会》读后[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王瑞;;浅析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3 张建红;;西姆·罗西德,又一犹太形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杜永彬;;美国犹太人的西藏观和对“西藏问题”的态度[J];中国藏学;2011年S2期
5 王梦;王洋;;美以关系再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2期
6 李平;徐轶群;;都市文化关键词[J];都市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7 萧伯符;易江波;;略论中国赠与法律传统及其现代转型[J];法商研究;2007年02期
8 刘星;;从合众为一到多元共存——美国民族文化结构由一体向多元的转向[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9 李然;;吴泽霖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10 卢纯;;仫佬族的祖先观念与祭祀仪式——以依饭节仪式为例[J];歌海;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石竞琳;;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事件”解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吕燕平;;社群与族群[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黄行;;从“位”与“非位”谈跨学科研究方法[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杨淑琴;犹太文化及其商业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8 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东南大学;2006年
9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唐立新;现代美国犹太政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清菊;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玲;唐代医学禁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殷亚杰;美国犹太人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与援助[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晋燕云;免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涛;当代美国犹太人对政治的参与及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莫色木加;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菲;冷战后美以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张长红;犹太认同问题及现代以色列的犹太认同现状与前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灵;从迷失到觉醒—《修配工》中雅科夫之变形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卢俊;;再现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试论伍慧明《骨》的文本结构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郭又新;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历史考察[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3 管建明;;独特的叙事形式和主题的多重指涉——评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5 邓蜀生;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J];世界历史;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超武,韩宇,,张爱民;移民与美国族裔文化研究的新视角──读黄兆群《纷然杂陈的美国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2 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2004年03期
3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刊;1999年02期
4 戴超武;鲁道夫·维考利与美国移民史的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3期
5 时殷弘;论族裔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涌动和局部泛滥[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1期
6 施琳;论美国人的民族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敏;;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与回应[J];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8 山崖;在美国,你将受到哪些歧视[J];海内与海外;1996年04期
9 戴晓东;浅析族裔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12期
10 周敏,蔡国萱;美国华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华人社区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刘晓霞;美国:多数人接受“族裔多元化”[N];光明日报;2001年
3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4 江玉琴;流散族裔的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由加拿大驻中国广州总领事馆提供;加拿大 多元化的国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6 本报讯;中文成为美国第三大常用外语[N];深圳商报;2000年
7 唐若水;美国医保系统与多元文化[N];光明日报;2002年
8 小枫;美国健康饮食消费新趋势[N];市场报;2005年
9 邹惠玲;加拿大华裔文学的空白[N];文艺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邹德浩;八项规定与自助用餐[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4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吕娜;当代奇卡纳代表作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9 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晶晶;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非裔在美国对非政策制定中所起到的作用[D];外交学院;2008年
2 方芝燕;中国景像的异域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泽华;写作构建和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徐晶;从文化与身份的角度看多元化与边缘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5 安冬青;从沉默到歌唱[D];暨南大学;2002年
6 罗骧;钱穆“士”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刘星;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爱尔兰移民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与适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的经济调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析颖;从文化的迷失到觉醒:《最蓝的眼睛》的多重种族问题的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丽霞;谭恩美小说中的空间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7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6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