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的民族史撰述
本文关键词: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的民族史撰述 出处:《思想战线》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民族史学撰述准备主体条件,奠定心理基础,催生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念与实践,还对民族史的内容与结构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史撰述成果则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Abstract]: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trend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 history of the modern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problem. Nationalism for national historical writing to the main condition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the birth of the Western Ethnic Theory China idea and practice, but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etc. The results of national history writing;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nationalism,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nationalism.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进研究”阶段性成果(10CZX01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2013SJD710004)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引进项目“重庆时期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贡献”阶段性成果(11JDG174)
【分类号】:C95;D091.5
【正文快照】: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勃兴于世纪末列强侵华的危机中,所以,它不仅表现为一股强烈的以民族权益、民族感情为核心的思想氛围,①更是一种包含了政治原则与社会心理的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更是一股绵延不绝的改造现实的实践力量,这种对民族心理产生深刻影响的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涤非;;催化与嬗变:民族主义与晚清政府的衰亡[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2 李良玉;从辛亥到五四: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J];江海学刊;1994年04期
3 文明超;;政治斗争中的民族话语——兼谈“族群”与“民族”概念之争[J];开放时代;2010年06期
4 刘先照;中国民族史的分期[J];民族研究;1992年06期
5 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3年05期
6 宋馥香;范文澜在民族史理论上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丽,黄红平;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吴之惃;“洪门”考源[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5 周宁;试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6 桂遵义;;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学[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7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高强;;炎帝与中华民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5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周海波;;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的“现代性”问题[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8 谭双泉;曾静;;略论李大钊早期道德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蔡辉振;;儒家宇宙观之探究[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8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马戎;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世广;日本社会思潮变化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2 刘建戈;;民族主义对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3 罗瑜;;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新高潮[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郭世佑;李在全;;“中华法系”话语在近代中国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罗庆林;;中、日两国民族主义对早期现代化影响之比较[J];理论观察;2006年02期
6 祝文驰;;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J];拉丁美洲研究;1985年06期
7 陶绪;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J];中州学刊;1994年04期
8 崔建伟;关庆凡;;民族主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谢晓光;李建明;;论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10 杨飞龙;王军;;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2 傅国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世相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驻天津记者 李佳;进一步做大“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平 母克勤 张璐 通讯员 刘玫;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N];天津日报;2005年
7 刘梁;近代中国早期的地质学文献[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9 宋钻友 本报记者 陈恒才;近30位香山籍名人叱咤上海滩[N];中山日报;2010年
10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念亮;近代中国军国民体育思潮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4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季剑;近代江苏职业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袁秋芸;从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看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9年
10 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4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