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许乎”与“达尼希”:撒拉族与藏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18:31

  本文关键词:“许乎”与“达尼希”:撒拉族与藏族关系研究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许乎”“ 达尼希” 撒拉族 藏族 族际关系


【摘要】: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Abstract]:Sarah in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relations, "Xu Hu", "Oce", "sunshine" and "Danixi" four said two family words, including ", Xu Hu" and "Danixi"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Xu Hu" is the Tibetan language, which means "Danixi friends; is Sarah language, which means" people "or" Acquaintances ", also can be extended to friends. Both are between Gansu and Qinghai border Xunhua County, Salar and Tibetan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ellation. Here, and Tibet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have regular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ir families provide convenient, mutual exchange of needed products, in the long-term exchanges to establish a close relationship.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Gordon's ethnic relationship variable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thnic intermarriage rate to measure the Salar ethnic Tibetan and two close degree, is not feasible. Through in-dep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gular observation. Recognize The quality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 can not be measured only by interracial marriage or intermarriage rate. At least this measure is not explanatory in the case of Xunhua county.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一、族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族际关系研究,是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在国外学术界,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国内从事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在族际关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和理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4 马平;当代回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取向[J];回族研究;2003年04期

5 何银玲;回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探析[J];回族研究;2004年04期

6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7 麻国庆;论影响土默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1期

8 李志辉;再析回族建筑风格[J];宁夏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9 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10 王淑英;;试论清初满族的族群认同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蒲文成;;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变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马进虎;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赵春晖;转型时期撒拉族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郝亚明;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旭鹏;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葆华;论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单菲菲;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6年

4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6 秦海燕;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曹菁轶;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8 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尹东海;从《走进京岛》看京族文化的融合性[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潘汁;民族国家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5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5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