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

发布时间:2018-01-17 19:01

  本文关键词: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族群认同 原生论 建构论 争论


【摘要】: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ure on ethnic groups in the West, including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To sum up, the theories of ethnic ident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primordi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lso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temporary western ethnic studies and related issues. "nativism" emphasizes the determination, stability and persistence of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vism" is opposed to fixed. The rigid theory of ethnic identity, which holds that ethnic identity is structured, mobile, and changes with specif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cesses. But they reveal the attribute of ethnic identity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look at the problem from a comprehensive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西方的族群研究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并很快出现了族群社会学、族群政治学等交叉学科。但是,对族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族群认同的理解,却一直存在着争论。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有隽;中越边境边民的族群结构——以龙州金龙峒壮族边民群体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孙九霞;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上)——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孙九霞;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下)——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黄家信;改土归流对壮族社会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明跃玲;;族群认同与互动:兼论苗族瓦乡人的族群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周传斌;族群理论的流变及其与民族理论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5期

9 颜世安;华夏族群形成的重要阶段:西周初年的“夏”[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10 何国强;族群依赖与冲突的共生模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丽红;文化多元、政治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小进;从滞定到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萍;戏剧人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D];兰州大学;2007年

2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德亮;走在蒙回的边缘[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5 许燕;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熙;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叶青;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碧;民族、宗教与身份认同[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赵杰;族群认同[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柳;;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初探——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于潇;;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卢露;;从僮人到壮族——20世纪以来对广西壮族论述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关溪莹;;当代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研究简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6 张定贵;;“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林玲;黄震;;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9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10 马克林;;少数族群及其社区的现代化——以族群文化为视角[J];华章;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6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范长风;;中国边陲社会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会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超;;如何看待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4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演讲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关凯;当代中国社会的民族想象[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国际化的民族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关凯;中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叙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3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5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9 金啸宇;当代回汉通婚对城市回族族群认同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7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37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