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唤之间:丧葬中的“你黑笔”仪式——永仁直苴彝族倮倮颇起仕学的个案调查
本文关键词: 直苴彝族倮倮颇 你黑笔 尼其达 耶伙比 耶伙咪 出处:《宗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你黑笔"是云南楚雄永仁县直苴彝族倮倮颇支系丧葬仪式中的最后一项仪式,俗称"满日子"。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尼其达"仪式,把第一个灵魂"夏可玛奇"从坟地请回来;二是亲属之间进行"白"的礼物流动,强化亲属关系;三是进行"耶伙比",把第三个灵魂"木几木马"送出去,疏导不安因素;四是举行"耶伙咪",把被吓的家人灵魂唤回来。直苴彝族"你黑笔"仪式在送唤之间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并且在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起到了调适作用,维系了社区内部的稳定。
[Abstract]:"you black pen" is the last ceremony in the funeral ceremony of the Luoluopo branch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Yongren County,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commonly known as "full Day." it consists of four parts, one is the ceremony of passing through "Nickita". Bring back the first soul, "Hagemachy", from the graveyard; Second, the "white" gift flow between relatives to strengthen the kinship; The third is to carry out "Yehuopi", the third soul "wooden several Trojans" sent out, unsettling factors; The fourth is to hold "Yehuomi" to bring back the souls of frightened family members. Zhiju Yi "you black pen" ceremony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between sending and calling, and in the individual. The three levels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play an adjustment role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within the community.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基金】:2012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立课题“民族地区权力的文化网络构建的研究——以永仁直苴彝族社区的调查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22;C95
【正文快照】: 人是什么?人来自哪里?又回到哪里?人是由什么构成的?做梦、影子是怎么回事?人有没有灵魂?人的灵魂又在哪里?人的肉体和内心如何达成一致?人的恐惧、害怕到底是什么?内心的宁静是人的基本需求吗?人死之后,灵魂回到哪里?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在质问的过程中变得异乎寻常,甚至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国荣;永仁县直苴乡彝族稻作文化初探——永仁县直苴乡赛装节与稻作祭祀[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蒋星梅;杨甫旺;;直苴彝族传统禁忌文化及原因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3 张洁;稻作祭祀——崇拜心理——出生原型——永仁直苴赛装节演变个案[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李晓莉;智慧、灵性和美的展示──直苴彝族“取西”文化与赛装节[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1期
6 李晓莉;楚雄直苴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功能[J];思想战线;1999年02期
7 李晓莉;;云南直苴彝族“赛装”与“串姑娘”的民俗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蒋星梅;;彝族丧葬禁忌文化析论——以云南直苴彝族非正常死亡者丧葬个案为例[J];学术探索;2008年05期
9 陈永香;;彝族“伙头制”与宗教信仰——以云南省永仁县中和乡直苴村调查为中心[J];宗教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李晓莉;论云南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以直苴彝族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郑国;;近代革命运动与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庙为主的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5 马海军;;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陈斌;;“抬汪公”活动与屯堡社区稳定性思考——以安顺市吉昌屯为个案[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周静;刘国红;;涂尔干人性论思想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陈明;;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秀臣;;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周传斌;;门宦教权体制的结构与运营[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坚赞才旦;岳小国;;论三岩藏族的壁葬及其社会控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10 王健;;民间信仰与明清江南的经济、社会空间:以苏松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敏;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红流;民俗视野中的上林壮族师公戏[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2 李正文;凉山彝族祖灵祭文化内核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442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4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