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格尔茨《作品与生活》的文本现象学

发布时间:2018-01-19 11:34

  本文关键词: 民族志文本 文学文本 格尔茨 《作品与生活》 文本现象学 出处:《民俗研究》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和知识论的话语系统中,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区隔,它们分别从属于科学和艺术两个学科范畴。虽然如此,但二者间其实有着颇为深刻的渊源关系。格尔茨在《作品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一书中发展出的文本现象学就对这种渊源关系进行了极富深度的探索。这种填补空白且极具深度的研究,不但对于民族志文本研究而且对于文学文本研究,都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以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书写中的风格问题为切入点,对格尔茨的文本现象学思想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研究。
[Abstract]:In the western modern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knowledge theory,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ethnograph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which belong to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art respectively.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actually quite profound. Gertz in works and Life:. The phenomenology of text developed in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a very deep way, which fills in the gap and is of great depth. It will be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not only to the study of ethnographic texts but also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texts, starting with the stylistic problems in the writing of ethnograph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study on Gertz's textual phenomen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第5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编号为:2012M520871) 上海大学085项目“中国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 2012年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营造法式》与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之意义研究”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民族志文本是人类学家的民族志经验和人类学思想得以传达的重要媒介,是人类学知识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这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民族志文本生产行为与其他类型的文本生产行为,特别是与文学文本的生产行为之间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关联。后现代民族志中广泛存在的民族志诗歌和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清华;;格尔茨与科学文化现象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徐菁;沙润;靳诚;;旅游体验失真的内在形成机理及对旅游业管理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7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庄小芳;;电影真实美学的现象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陈庆杰;柯大钢;;人本视角:会计信息意识论——会计信息属性的递进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葛欢欢;;再论“上帝”的所指——反思普兰丁格对考夫曼和希克的批评[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秀玲;动画角色造型语言符号编码与解码规则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昊X;空间意向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清媚;;指向心灵的阅读——读格尔兹《论著与生活》[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444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44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