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与中国现状

发布时间:2018-01-21 15:42

  本文关键词: 族群工具化 中国 民族问题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社会学界较早关注族群工具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族群并非简单的文化群体,而是一种社会群体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中国也存在族群工具化现象,部分地方、群体精英有意识通过对族群意识的操弄,以实现自己特殊的社会目标。族群工具化现象的背后,有着许多方面的诱因。族群工具化现象对中国政府重视区域间、群体间发展差距有积极作用。但总体而言,族群工具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甚至危险的,过度工具化的族群会导致社会成员日益碎片化,社会矛盾冲突激化。
[Abstract]:Western society circles attention earlier ethnic instrumental phenomeno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is not the simple ethnic cultural groups, it is a social group between competing tools. There are also Chinese ethnic instrumental phenomenon, part of the local elite groups, consciously based on ethnic consciousness manipu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special social the goal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ethnic instrum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Ethnic instruments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group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But overall, ethnic tools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is negative or even dangerous, excessive tool groups will lead to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creasingly fragmentation, social conflicts intensified.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事象,族群在理论上令人充满困惑。为什么人们会形成一个个族群,会对某个族群有着非常深的认同?想要在理论上解释清楚,非常困难。在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有一派研究观点认为,虽然族群意识与族籍身份可以从其他许多视角去分析和解释,但在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乐齐;;我国城市民族关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景秋,蔡晶;北京市中心商务区发展阶段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李少春;北京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整合[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田中阳;艰难的蜕变——对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文化冲突与重构的审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邓梦;探构系统观下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7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8 张兵;关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我国城市规划若干影响的研究[J];城市规划;1993年04期

9 杨涛,王琳,周征舸;马鞍山市居民出行选择决策心理研究[J];城市规划;1994年04期

10 陈锋;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许小主;李青;;城市文化伦理的研究对象[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3 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5 苗建军;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四川大学;2003年

6 叶晓燕;商品住宅建筑策划方法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D];清华大学;2004年

7 崔卫华;城市经营[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王峥;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苏南三市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年

3 何华;株洲市建成区景观恢复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2年

4 陈小东;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崇选;叙事的嬗变与意义的可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小寅;重庆城市居住组团中心空间[D];重庆大学;2002年

7 李小龙;纪念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取向[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8 杨俊锋;城市中低档住宅区外环境设计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刘吉;“城中村”环境更新改造问题研究——以西安典型“城中村”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昌奇;王存同;;当代中国超常信仰的经验研究——兼论中国宗教的内容与格局[J];社会学研究;2011年05期

2 王兴亚;;微博、微博热及“微博问政”[J];群众;2011年08期

3 李涛;;“大师”的衰落:今日渐行渐远的中国“传说”——寻找穿透“屏蔽社会”的“思想望远镜”[J];学术界;2011年08期

4 王磊;胡鞍钢;;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背景[J];探索与争鸣;2011年09期

5 夏国美;;中国NGO的当代跨越[J];理论参考;2011年06期

6 郑椿;;社会组织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荟萃——《2010年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文集》推介[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7 骆正林;;公民权利的觉醒与行政体制的改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竹立家;;创新社会管理应以“民生为本”[J];时事报告;2011年07期

9 陈椿;;慈善,到底缺少什么[J];江淮法治;2011年14期

10 靳凤林;;我国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六大特征[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但伟;;论腐败的成因及其控制[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杨国忠;;入世与依法行政[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1年年会暨“加入WTO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向平;;内部事务·精神鸦片·社会资本——60年中国宗教的变迁历程[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卓新平;;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宗教重构[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金泽;;全面研究宗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6 于静;王子华;;1910-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7 王茂林;;发展民间组织 调节社会心态(论文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金泽;;全面研究宗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施雪华;;全球化冲击、“入世”挑战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10 李向平;;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砺金;中国社会保险提出今年六大任务[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周晶;摩托罗拉:“做中国社会好公民”[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记者 陈华 通讯员 陈佳克 陆炳强;广西高度重视民政宣传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员 全四清 牛卫国;“对口支援”彰显中国社会巨大统筹优势[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5 何蓉;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社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漆艳邋张树平;市民政局——中国社会报民政宣传先进单位[N];天水日报;2007年

7 张颐武;从基层看“相信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8 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 李云龙;从汶川地震看中国社会人权观念的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医保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N];西安日报;2005年

10 ;应保尽保:开天辟地第一回[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楼苏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逻辑[D];浙江大学;2009年

2 马敬仁;政府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3 于建星;自由与权力: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D];复旦大学;2007年

5 蒋积伟;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7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邓集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9 梁学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及其走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吴承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力;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文政;我国乡镇政府选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D];湘潭大学;2008年

3 刘东华;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兼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丁斌;权力的边界——中国社会基层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苏刚;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浅析[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戢志森;转型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凌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地区差异的协调机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姚瑶;当前中国社会内部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宝来;现代政府的契约规则和契约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1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51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