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族内婚中“缅甸媳妇”的社会文化适应——以中缅边境云南盈江傣族、景颇族两寨为例
本文关键词: 跨国族内婚 缅甸媳妇 傣族 景颇族 社会文化适应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与缅甸相邻的中国云南盈江县存在许多跨国族内婚现象。其所具有的婚姻双方在文化上较高的适应程度,受到了由于分处不同的国家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变迁的挑战。缅甸女性在成为中国媳妇的过程中,要面临由姑娘转变为媳妇的社会角色转换问题,更要面临从缅甸人转变为"中国人"的更大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这些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两国边境同族群之间的"和平跨居"大环境是她们得以适应的基础。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ransnational inter-ethnic marriage phenomena in Ying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which is adjacent to Myanmar, which has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Challeng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hanges due to different countries Myanmar women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their social roles from girls to wive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Chinese wives.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face the greater problem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from Burmese to "Chines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economic life. Three aspects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border and ethnic groups of the two countries is the basis for their adapt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流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其中婚姻性迁移是中国西南边境地区跨国人口流动并较长时间居住甚至永久居住的主要类型,跨国婚姻研究是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明;;开放、和谐与族群跨国互动——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边民跨国流动为中心的讨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秦红增;周建新;;和平跨居与文化共享——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四十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秦红增;李开元;宋秀波;;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三屯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5期
4 李雪岩;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妇女篇)——以广西大新县德天村为例[J];世界民族;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亭;孔令琼;;云南疆界变迁对边地民族发展的历史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李津逵;;“发扬民主”与“为民做主”——评德州经济开发区旧村改造中的农民参与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4 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对云南边疆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陈文清;陈永香;;跨境民族共振效应与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以云南跨境民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6 孟利利;胡敬华;万平;贾鹏飞;胡跃高;;科尔沁地区3类生产方式下的荒漠化问题研究[J];草业科学;2011年01期
7 朱春燕;董晶;;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创新研究——以永安市洪田村林改经验为个案[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8 袁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9 罗柳宁;吴俊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研究现状及研究设想[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10 李雪岩;;中国外语教育品牌战略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李友梅;;自主性的增长: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生活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楚德江;;论我国有效政府模式的构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雪岩;;关系市场视角下的东南亚游客入滇游之人文优势分析[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2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非;工厂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盘金贵;边境瑶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冯斌;国家目标与林农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善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平原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海燕;驻村大学生村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华荣;涉边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媛;栖居·信仰·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冀崇;从回汉通婚现象看城市回族适应的差异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阿依努·阿斯合别克;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天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与华人华侨文化适应的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袁长庚;B超的隐喻:对两个少数民族村寨妇幼保健服务的人类学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文青;;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金治泉;中越边民通婚的现状及法律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李娟;龙耀;;中越边民跨国婚姻法律问题探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华;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规的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S1期
2 赵天宝;;探寻景颇族的源与流[J];学术探索;2011年03期
3 石高峰;最后的傣族古城——娜允[J];今日民族;2002年02期
4 赵家顺;山村回荡互助歌[J];今日民族;2002年07期
5 罕燕;杨亚鹃;;热舞群山 纵歌陇川[J];今日民族;2006年04期
6 挨猞;;傣族与石头的缘分[J];今日民族;2007年09期
7 ;中国56个民族简介[J];当代贵州;2011年11期
8 刀波;藏族与傣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卜德永;高艳;;浅析民族文字在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德宏地区的傣文为例[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黄惠q;由“景颇现象”引发的联想——兼论建立“四江流域金四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宝康;;佤族[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奋斗[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3 俞茹;;追寻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苞满”、“闽濮”的历史溯源[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继芳;;关于强化布依族民族特色的断想[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郭凯峰;丛喜静;;云南省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与乡(镇)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研究——以楚雄州大姚县湾碧乡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单晓红;;傣文报纸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7 叶小文;;《多元文化中的云南宗教》序言[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8 李波;胡兴东;;佤族传统社会组织制度[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永民邋彭绍清 李晓翠;将跨境而居少数民族纳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范围[N];云南政协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沈向兴;“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N];云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晓夫 杨灵;文化变迁的典型个案[N];凉山日报(汉);2009年
4 赵承;总理德宏访村寨,叮嘱“民生四句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范文武 赵丽;泼洒幸福水迈向大舞台[N];农民日报;2008年
6 郑绍健;省民族学会景颇族研究委员会联席会议召开[N];云南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胡晓蓉 刘流 张莹;孔雀之乡和谐颂[N];云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寅 陈湘;老品人归族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宋永平;一部民族学田野考察力作[N];云南日报;2006年
10 赵承;总理看望德宏少数民族群众[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云南大学;2012年
2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3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饶睿颖;泰国北部泰庸人的形成及历史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5 尤伟琼;云南民族识别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7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郗春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雄;西双版纳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2 刘梦溪;当代边疆傣族宗教生活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叶洁;云南德宏州芒海镇景颇族牛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罗家珩;从“互为边缘”到“和谐共生”[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5 涂应飞;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价值观及其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傅果生;失“神”的社区及其重建之道[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范宁;当代德宏泼水节形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曾光;掸族起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10 严月华;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2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52255.html